首页

十二、使馆之围(6)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看来,清政府的目的并不是真要“夷平使馆”,而是要通过攻打使馆使外国使节陷于“准人质”的危险境地,以此作为向外国求和的一种辅助手段。既然如此,进攻必然兼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为了对外国使节形成较大的威胁,进攻必须有一定的猛烈程度;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对使馆人员(特别是外交官员)造成重大伤亡,给议和造成新的障碍,进攻又必须留有余地而不能是摧毁性的。”

在理解了这层含义后,使馆围而不克的道理便是不言自明了。不然的话,以使馆极度缺乏重武器的并不到500人的卫队岂能抵抗大队清军的进攻?用慈禧太后的话来说,倘若真有心来攻,“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事实上,当时被围困的人在后来的回忆录中,都曾提到清军当时奇怪的进攻,譬如美国公使康格的夫人在后来的《北京信札》中就曾说,“中国人的射击角度总是过高”,他们甚至还“缴获了一些来复枪”(这似乎与荣禄暗中给使馆运送军火的传闻相关)。

当然,即使是流弹,也能对使馆区里的人员造成很大的伤亡,但外国人主要聚集的英国使馆却并没有受到太多攻击,各使馆中的主要人员大都安然无恙,除了那个胆小的荷兰公使诺贝尔,他在使馆被围攻的过程中就一直躲在英国使馆的地窖里不肯出来,但在使馆解围的当天,他从地窖中出来察看联军是否到达的时候,被一颗流弹击中大腿---该他的躲也躲不过,诺贝尔也由此成为当年唯一受伤的公使。

使馆被包围的时间长达40多天,但真正受到攻击只有20多天(6月20日至7月13日,8月11日至14日),中间的局势大都以缓和为主。在最开始的时候,外围的战斗还很激烈的,使馆防线一次次被突破,险情不断出现。到7月13日的时候,清军攻占肃王府和法使馆的意图已接近实现,据英国公使窦纳乐当时估计,如果清军继续这样进攻的话,至迟在7月20日即可将这两处地方完全占领。但在7月14日后,清军攻势突然减弱,16日后更是基本中止了进攻。

导致清军发生如此变化的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逼迫公使们的目的已达到,二是天津战局的急剧恶化。与围攻使馆几乎同时进行的是,清军也一直在进攻天津的紫竹林租界,但7月13日后,增援的联军反攻天津并于14日晨攻破天津城。慈禧太后意识到洋人的军队难以抵抗,如果战争一直持续下去的话就更加难以收拾,于是便加紧进行求和活动。

在这段时间里,双方的信使往来不断,清廷还给使馆送去了西瓜、蔬菜、大米、面粉等等。在此期间,“投掷石块代替了枪炮,双方都习惯了与敌人近距离对峙。随着号角之声发起的夜袭,实际上只是毫无意义的突然的枪声大作,然后又停下来,人们称之为‘起床号’”(意大利公使萨瓦戈的回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