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三、趁火打劫(5)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




就在《辛丑条约》的谈判过程中,俄国公使格尔思不断到李鸿章处进行威逼利诱,他声称:“中国如听各国谗言,不愿立约,则东三省必永为俄有。试问东三省系何国所占?系何国交收?各国岂能搀越”;又称“交还东省,本国兵部及武官不愿,幸外部力持,若听各国浮言,犹预不决,两国邦交大局甚有窒碍”(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七日庆亲王奕劻等电)。

对于如此重大的事件,清廷也不敢妄下决定。在内外压力下,清廷最终指示杨儒不得在俄国人所拟条约上画押。一直到1902年4月,经过与俄国的多次谈判,俄国最终同清廷签订了《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四款,其中规定“俄军分三期撤退,每期6个月,共18个月撤清”。但是,狡猾的俄国人加了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如果再无变乱,并他国之举动亦无牵制,即将东三省俄国所驻各军撤退”。这实际上是为俄国日后拒不撤兵埋下了伏笔。

果然,在撤兵条约订立后不久,俄方便借口地方上有“胡匪游勇,散布铁路两旁”,不仅不执行撤兵计划,反将已经撤出的军队重新开了回来。俄国的蛮横做法激起了国人的极大愤怒,当时上海各界人士便举行了“拒俄大会”,并以“驻沪各省绅商”和“十八省国民”的名义发电抗议,留日学生和革命党人也纷纷以集会等形式对俄国进行了声讨,激进的青年志士甚至组建了“拒俄义勇军”,要前往东北采取行动。

俄国的行为也遭到了英、美、日等的强烈反对。特别是日本,其对《马关条约》中的“三国干涉还辽”一直耿耿于怀,它见俄国将自己看中的东三省抢去,随即表示不惜以武力决一胜负,这不仅仅是1904年日俄战争的由来,同时也为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及其日本侵占东三省埋下了隐患。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