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五七”干校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信中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把军队变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

“文化大革命”中,许多机关都成立了干部学校。因为革命把一些机关“冲垮”了,干部无事可干,就到这里集中学习,用现在的话说就叫做“充电”,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武装头脑”。这种干部学校就取名叫“五七”干校,其教育模式就是“五七指示”里面所说的那样。当时是想先在干校里做个试点,总结经验然后全面开花,把我们整个社会变成一个“五七”干校,让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五七战士”,既能生产劳动又能批判资产阶级,“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双丰收,成为充满生气的新生社会模式。“五七指示”把这样美好的前景展示在人们面前,我们都把它当成比人民公社更理想的社会模型,当时最时兴“闻风而动”和“雷厉风行”,“五七”干校就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七指示”强调学习,学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时的社会分工不像现在这么细,为了生活的需要什么都得学,记得当时有个口号“做革命多面手”,就像现在的家用电器一样,功能越多、实用性越强就越受顾客的欢迎。那时候各种工作的“技术含量”都很低,只要肯学大体上就能够应付,识字不多的人可以当干部,没有文化的人可以当教员,内行本来就少又得不到重视,外行领导内行一点儿也不新奇。

“五七指示”里有当年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影子,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一座革命的大学校,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一支作风过硬的革命队伍。从这里“毕业”的老革命家,个个艰苦朴素意志坚强,后来成为国家的栋梁和各行各业的排头兵,他们当年走的就是一条“五七道路”。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主要还是发扬革命传统,让大家在新的环境里各尽所能,建设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新社会。

值得一提的还有个怪现象,既然是学校就得有教员,可奇怪的是“五七”学校偏偏教员就是个“空白”,学政治不需要教员,只需要“反面教员”。似乎是“反面教员”越多,学校就越兴旺,“阶级斗争”就更热烈,这也成了“五七”干校的“独特风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