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红卫兵风潮(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旧社会有句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可在改革开放以前,好男人没有不喜欢当兵的。男孩子从小就特别爱玩“枪”,长辈们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也是玩具枪,玩具枪上寄托着上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只要能当上解放军就算是“好铁”了。可惜社会上人太多兵太少,都喜欢当兵不可能都当上兵,很多人只能“望兵兴叹”了。

当时的兵营就像是现在的大学,不但能实现自己的军营梦想,而且只要能进去就有前途了。那身黄军装就相当于现在的“名牌”,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吸引众多的眼球,社会上只认“军装”不认“人”,有了黄军装就算是有了“通行证”。军队既然是国家的支柱,军人就是社会的栋梁了。当时流行的观念是以政治标准评判人,当时用人单位最重视“政审”,因为部队“审”过了。从部队出来的人就是“免检产品”,部队复员证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文凭,有了这个到哪里都吃香。1966年的夏天,北京的大学里出现了红卫兵,这可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成了青年学生们奔走相告的大喜事。


这个消息对学生来说太有诱惑力了,他们从小就梦想当兵,梦想着找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想不到没出校门就当上了“兵”。这红卫兵也是兵,而且是“特种兵”,是保卫领袖的“神圣之兵”,这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8月18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全国各地百万人参加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会”上,身穿军装的毛主席接受并佩戴了“红卫兵”的袖章。从此一身仿军装,腰系皮带,臂佩红袖章的红卫兵形象风靡全国,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到11月下旬止,毛主席在北京先后8次接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300万红卫兵。“八一八”大会以后,上海红卫兵组织一哄而起,最多时达5300多个。初期以学校为单位,自由结合,组织松散。以后,各区先后自发成立了红卫兵军区或司令部。10月份开始出现几个全市性红卫兵组织。红袖章成了神圣的革命标志,革命小将就是红色天使,谁敢反对他们谁就是“反革命”。校园里突然冒出了一支支“红军”,他们喊着“造反有理”的口号,搞得校园里大字报铺天盖地,到处都是“冲冲杀杀”,一场革命开始了。有了红卫兵学校就不再是学校了,变成了红卫兵的“红色兵营”,讲台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战场”。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