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界的勇气与机智(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到1978年9月和10月,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形势加速发展,这同新闻界的出色工作是直接有关的。有人把这种新闻报道指责为“强迫表态”。这种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但新闻报道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所起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确是很明显的。

地方报纸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也是很值得称道的。可惜我掌握的材料很少。这里仅举几个例子,以见一斑。

这里主要讲上海市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始后,有的同志在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上几次提出建议,上海要发表文章,但均遭拒绝,说什么中央没有文件,《光明日报》一篇文章怎么能算数。不仅如此,还交代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要看住上海的几张报纸。作了这样的规定,上海的报纸可以转载其他报纸的文章,不能自己组织文章。《文汇报》有9篇文章送审,都被压下了。后来又规定,5000字以上的文章要送审。《文汇报》的同志想方设法,巧妙地冲破这些禁令。复旦大学党委举办了党员干部读书班,讨论真理标准问题。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夏征农作了动员报告。《文汇报》的同志写了报道,并问夏征农,能不能发这个稿?夏说,为什么不能发?《文汇报》总编辑马达认为,这是冲破市委禁令的一个好机会。因为夏征农是一位有影响的老同志,发表后,如果来追问,就可以说是夏征农让发表的,估计他们不敢对夏征农怎么样。这样,《文汇报》就在1978年9月16日的第一版,发表了这篇报道。以后,为了不受5000字以上的稿要送审的限制,《文汇报》的同志就把稿都压缩到5000字以内发表。⑤

《解放日报》的同志也是想方设法,巧妙地组织文章,参加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10月间,在一次市委常委的学习会上,赵行志等几位同志发言,明确赞同真理标准的讨论。《解放日报》的负责人知道这一信息以后,便立即派人前去约稿,在这位常委的发言稿的基础上,很快形成文稿,但不便署这位姓赵的常委的真实姓名,便署名“赵启”,在1978年11月3日的《解放日报》发表。文章的题目是:《恢复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权威》。他们戏称此文的编发,“有点地下工作的味道”。⑥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时任《河南日报》总编辑的刘问世,也是中央党校的校友。他向我提供了《河南日报》在这一讨论中的工作总结材料,比较全面也比较具体。我将这个材料全文抄录如下:

从1978年5月至1981年6月,《河南日报》比较集中系统地进行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这次讨论是全国规模的,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拨乱反正,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讨论是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特约评论员文章开始的。5月12日,《河南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重要文章,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自此以后至1978年底,《河南日报》连续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有关重要文章、评论和消息19篇,发表了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学员、河南省军区党委、中共郑州市委和各地市委等单位讨论的消息、文章和评论20多篇。1978年11月23日,一版头条刊登了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段君毅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他强调指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解放思想做好各项工作。他要求全省各级党委认真进行讨论,端正思想路线。这个时期,《河南日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报道,侧重于阐明意义和思想发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