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界的勇气与机智(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二、新闻界的勇气与机智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刚开始,新闻界就遇到了大麻烦。当时,分管宣传工作、权力很大的党中央副主席汪东兴,以及在他领导下的中央宣传部长和一些颇有影响的人士,对这个讨论持明确的反对态度。《人民日报》在转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当天晚上,就接到了那么明确、那么严厉、那么气势汹汹的反对这篇文章的电话。特别是汪东兴,很快就亲自出马指责《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刊登这篇文章,加以压制。在这样的形势下,该怎么办?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社这些首都主要新闻单位的同志,表现出了可贵的敢于拨乱反正、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

6月15日,汪东兴以分管宣传工作的党中央副主席身份,召开中宣部和中央直属新闻单位负责人会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社的负责人胡绩伟、杨西光、曾涛等人都被召去参加这个会议。在这个仅有十几个人参加的小会上,汪东兴严厉批评报纸“把关不够好,把得不严,把得不紧”。这是针对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篇文章而言的。他指责这些新闻单位党性不强,提出了“党性不强,接受教训,下不为例”的方针,下了一道禁令。

就在6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邢贲思撰写的《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的文章。新华社全文播发这篇文章。《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于6月18日全文转载。这就是这几家新闻单位的同志对汪东兴的批评指责和下的禁令的回答。同当时不少人还心有余悸、遇事三思的精神状态相比较,他们的这种胆略和精神,确是很令人钦佩的。

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除了要有敢于拨乱反正的精神外,在当时复杂的情况下,策略也很重要。在这方面,新闻界的同志也是很出色的。

前面已经讲到,当时不少重要文章,是用“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对此,胡绩伟讲了他们的考虑。他说,这样重要的好文章本来应该用《人民日报》的社论发表。但是考虑到当时有规定,社论必须送给那位主管宣传的常委审查,肯定送去就会扣压下来,于是想到用“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但有规定,重要的评论文章也要送审。胡耀邦说,用“特约评论员”的文章,表明不是报社写的,而是社外同志个人写的,可以不代表党报,不送审就更有理由。③正如胡绩伟所说,这种做法在党报史上没有先例。这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一种很高明的策略,已得到实践的充分证明。不少重要文章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而顺利发表。也正因为署了“特约评论员”的名,而更引世人瞩目,更显得有分量。

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和各大军区负责人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讲话,作为重要新闻,由新华社电讯发出,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报纸和地方报纸在显著地位逐一刊登,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中播出,这是新闻界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他们的一大杰作。前面已经讲过,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社长孙铭惠,首先报道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情况。这个报道先在新华社《内部参考》刊出,在中央党校学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1978年8月3日,新华社又作为电讯稿发出;8月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首都其他报纸和地方报纸也都在显著地位刊登了这条新闻。接着,新华社又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负责人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新闻。1978年9月和10月,接连报道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河北、青海、宁夏、内蒙古、四川、湖北、天津、江苏、广西、贵州等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讲话。与此同时,又报道了沈阳部队、广州部队、兰州部队等大军区负责人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讲话。这些重要新闻报道和其他有关的报道,造成了一种形势,造成了一种坚持实事求是、推倒“两个凡是”势不可挡的形势。全国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都在密切注视着这种形势的发展。那些还没有明确表态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自然就成了人们注目和议论的对象。据说,在长沙街头,有一张大字报,附了一张全国分省地图,把凡是表态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省、市、区都作了标记,剩下两个空白的省,一是台湾,一是湖南。④这是充满智慧的群众对湖南省委负责人不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态度的尖锐批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