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章 中国工业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9)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




(五)中国工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的作用

中国工业改革过程不仅是一个政府向企业不断“放权让利”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过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的命令执行机关,很少有自主权。可以说,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限制的。在中国工业改革过程中,通过向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分权,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调整,地方政府具有了独立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模式,具有了搞活本地企业和推进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内生动力。

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言,由于地方经济的增长与当地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关系,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具有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制度供给者。中央政府在明确了基本改革方向以后,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推进企业改革。其中,包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新做法进行尝试,并在取得成功后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和进一步的推广。例如,扩权放利的试点首先就是由四川省6家企业开始的,还有国有中小型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诸城经验”,这些制度的创新都对中国工业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另外,各地政府大力开展的各具特色的“招商引资”活动,也极大地促进了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发展。

我们说,中国工业改革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由中央政府明确方向,地方政府贯彻执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即地方政府进行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和试点,得到中央政府的肯定后,进一步推广到全国。在“上下互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中国工业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中国始终把工业经济改革同工业化进程推进相结合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推动了有史以来人类最大规模的工业化,从工业化初期逐步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进入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实际上,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也是一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过程。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中国工业发展战略从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优化发展轻工业,纠正失衡的工业结构上来,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动力来自中国工业经济改革。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通过改革,企业活力得到了激发,生产力得到解放。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无论是从最初的个体经济,到戴着红帽子的“乡镇企业”,还是到私营企业和公司制企业,通过工业经济改革,加快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样,对于外资企业而言,通过改革,促进了外资企业的发展,外资企业为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综合来看,通过工业经济改革释放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的生产力,推进了中国工业化由初期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1999年以来,面对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中国推进工业化的新课题。实际上,这也是工业化新阶段对工业管理体制提出的新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强调重视环境,降低资源消耗,强调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科技含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企业的自身努力外,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07年,中国开始了第6轮机构改革,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增了国家能源局。这一轮改革的目标,就是使政府职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总体上看,无论是中国工业化从初期走向中期后半阶段,还是面临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国始终把工业经济改革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相结合,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七)中国始终把工业改革和开放相结合

自1978年以来,中国工业发展始终把工业改革和开放紧密结合,坚持了“内外双源”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要素共同推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

一方面是中国工业通过改革促进了开放。中国工业改革不仅使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而且使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重要变化,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实际上,伴随着企业主体的活跃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改善,既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同时中国工业品出口也迅速增加,一些企业还通过并购和新建的方式实现了国际化经营。另外,伴随着工业改革的深入,中国更加重视利用外资的质量。实际上,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实现了“以开放促改革”的战略初衷。通过开放吸引了中国工业改革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客观上推动了工业改革不断走向深入。除此之外,中国对外开放还对改革进行了制度层面的推动。中国加入WTO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既标志着中国对国际市场竞争规则的承认,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必须进行工业经济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同国际市场竞争规则接轨。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大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还不是一个工业强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还处于世界分工体系的低端。同时,中国工业未来的发展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贸易摩擦的压力。因此,中国工业只有通过走科学发展之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由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并最终实现工业现代化这一伟大目标。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