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章 中国工业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8)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四小结

在人们探讨“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和“中国奇迹”的背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工业经济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那么,为什么中国工业改革开放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的经验。

(一)中国工业改革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发展,还是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都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就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看,从放权让利的改革开始,到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本质上,就是以市场化作为改革方向,调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成为能够独立、自主经营的法人主体。就民营企业的发展而言,同样也是坚持市场化作为改革方向的。从允许个体经济发展,到1982年《宪法》上明确个体经济的合法性;从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到1988年《宪法》明确私营企业的合法性;从允许在一定行业范围内发展民营企业,到2005年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民营企业发展“非禁即入”的指导思想。透过上述改革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工业企业改革始终都在强调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强调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与相关法律环境的建立和完善。

另外,从工业管理体制变化来看,也是一个从计划经济管理方式逐步向市场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过程。在1978~1992年间,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过渡”特色,并表现为政府对指令性计划的逐步减少和指导性计划管理手段的逐步加强,以及行政机构的逐步撤销,经济组织逐步替代行政机构承担对经济活动主体的经营管理职能。1993年以来,政企分开的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国家管理工业经济的政府部门逐步减少,有的被撤销,有的从政府部委序列转变成为行业协会,基本上国家不再承担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同时,伴随着国资委的成立,政资分开的工作也得到了推进。

(二)中国工业改革、开放和发展是由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共同推动的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已由最初的国有企业“独木支撑”格局,逐步发展成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事实上,从微观层面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推动了中国工业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

从纵向上看,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既定框架下的放权让利和转换经营机制,到产权层面的改革,企业的活力不断得到释放;另一方面是伴随着市场化改革方向的逐步明确,以及相应政策法律环境不断完善,民营和外资企业从初期的探索和起步发展阶段,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并逐步发展壮大。从横向上看,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在“有进有退”和“抓大放小”的方针指引下,进行了战略性重组,收缩了战线,从一些竞争性领域退出,进一步集中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另一方面,就是在国有企业战线收缩的同时,民营和外资企业逐步进入这些竞争性领域,并不断发展壮大。

综合来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通过在纵向上的“逐步深入”,以及在横向上的“进退互补、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了工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并在整体上体现出工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改革之间的相互兼容性和适应性。

(三)中国工业改革是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围绕如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创造性的就是蒋一苇提出的“企业本位论”思想。他认为改革既不能够固守“国家本位论”,也不能够走向“地方本位论”,而应该以“企业本位论”为基本指导思想。“企业本位论”强调企业应当是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应当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应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应当是政企分离(蒋一苇,1980)。在“企业本位论”思想的指导下,搞活企业就成为中国工业改革的中心环节。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放权让利”阶段强调的是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来增强企业活力;“承包经营”阶段强调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来激发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则是强调企业通过制度创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则是强调从“单个搞活”向“整体搞活”的转变,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搞好大型企业,放活小企业。同样,对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而言,所有的改革措施也都是围绕搞活企业展开的,就是要通过经济制度环境的建立和完善,激发企业的活力。

事实上,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载体。只有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经济体制改革才真正有了参照物和具体作用的对象,也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推动改革走向深入,最大限度地释放企业的生产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四)中国工业改革开放走了一条“先试点后推广”的渐进式道路

中国工业改革开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并非一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推广,而是在较小范围先进行试点,在取得成果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加以推广,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实施范围。

对于国有企业改革而言,无论是扩权让利、经济责任制、利税改革、承包经营责任制,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上都遵循了局部试点—应用推广—制度或政策形成并深入贯彻的路径(见表2-8)。

中国工业开放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先试点后推广”的渐进过程。从开放区域上看,从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到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到1985年设立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1992年实施“四沿”的内陆开放,基本上是从经济特区试点开始,进一步扩大到沿海地区和开放城市,最后辐射到全国。从开放领域上看,也是一个行业投资范围逐步放宽的过程。从利用外资的形式上看,基本上也是从以合作经营为主,到合资经营为主,再到独资经营为主的过程。

表2-8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先试点后推广”情况改革措施试点推广形成政策或制度扩权让利1978年10月,重庆钢铁公司等6家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试点;1979年5月,国家选择首都钢铁公司等8家企业进行试点。从1981年起把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工作在国营企业中全面推开。1979年7月颁发《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文件。承包经营责任制1982年,国务院批准在首钢、二汽等8家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1987年国家决定从下半年起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1988年2月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股份制改革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随后,广州等地也有少数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允许有限度的股份制试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