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有的人当官是因为有背景,有的人当官是因为有钱财,而袁安当官是因为他思维方式特殊。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冬天发生雪灾,好多人饿得没有吃的,手里有点小权的都想办法收取贿赂来活命。一天县令出来视察,到袁安家看到门口没有一点脚印,县令想八成这个老实人给饿死了吧?县令让人去收尸,结果发现袁安还有一口气,于是把他救活了。宁可饿死,也不收取贿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典型的廉洁自律精神呀,于是袁安被树成廉政典型在全国进行宣传,宣传材料也写得好,标题是“袁安困雪”,这成为本朝一个经典,写进了学生教课书和官员操行手册里。
一场大雪,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之后,袁安一步一个脚印,塌实工作,一直做到了司徒的位置。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窦宪出征的问题上,袁安态度非常明确:劳师远征可能会达到一时的效果,但肯定不能解决长远问题;不仅如此,还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如采用怀柔政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人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在窦氏兄妹做主的朝廷上,他的意见是不可能被采纳的。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北伐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前线。特别说明一下,班超的哥哥、著名历史学家班固也随军前往,他的职务是中护军。
窦太后见自己的兄长出发远征了,心里也十分不是滋味,毕竟匈奴人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刀枪无眼,万一兄长有个三长两短,那以后自己可依靠谁呢?想来想去,她觉得现在唯一能为哥哥做的,那就是让他能安心远征,不再为家里的事情分神。于是,她加封窦笃为卫尉,窦景为奉车都尉,并为他们重新建造了官邸。兄弟们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窦宪没有什么挂念的了,趾高气扬地率军出发了。
但是,大臣们并没有就此罢休,既然阻止北伐没有成功,他们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太后为窦氏兄弟升官造宅的事情上来,新一轮的大论战又重新开始。精明的窦太后以极大的耐心看奏章,听意见,但就是不改初衷,仍然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这些东汉朝廷的忠义之士们无可奈何,他们没有办法改变现实,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等待着改变这一切的机会。
好了,说完朝廷哪些事儿,现在关注一下窦宪将军的北伐之旅吧。这次出征的阵容十分强大。窦宪心里非常激动。平时在朝廷的时候,那些勾心斗角、飞扬跋扈的心思在他内心深处似乎已经找不到任何存在的角落了,将军已经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了战场之上,他要给匈奴人好好地当一回先生。
在道德上,他堕落不堪;在政治上,他阴险狡诈;但是在军事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才能是极为杰出的,这一点,不久就要得到验证。
作为军事家,窦宪是不会打没有准备的大仗的。在开战之前,他对北匈奴的各方面情况做了深入了解:目前匈奴人已经今非昔比,他们的实力经过长时间内乱以及临近国家的无情蚕食,大为削弱了。以目前的态势,他们是绝对不敢与汉军进行正面交锋的。另外,他也很了解匈奴人的特点,这些人居无定所,想要消灭他们,必须找到其踪迹。
经过深思熟虑,窦宪命令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和耿谭,与南单于合兵一处,共一万多人,向北单于所在地稽落山一带秘密运动,如果与敌人遭遇,立即进行阻击,争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他的判断非常准确,这一队汉军与北单于部队不期而遇了。双方一见面,都没有客气,立即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激战。北匈奴人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如果遭到失败,那么他们就基本上无法在这里继续生存下去了,为了能够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地驰骋,拼死抵抗是唯一的出路。宁可在战斗中英雄般地倒下,也不能让汉人将他们彻底赶出家园。
北匈奴人的愿望是美好的,只是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远了。尽管他们拼尽了全力,但还是失败了。北单于在血流成河的战场上,终于认清了一个事实:自己的主力部队甚至连汉军的先头部队都打不过,再这样耗下去,恐怕尸体堆里也会给自己留下一个位置。在大彻大悟之后,北单于抱头鼠窜而去,北匈奴将士也随之四散奔逃而走。
窦宪将军在得知前线捷报之后,没有丝毫怠慢,迅速调集精兵良将,亲自率领大军疯狂追击北匈奴残部。充分的发挥了宜将胜勇追穷寇的精神。这是一次艰苦的长途追击战,东汉人马一直追到了私渠比鞮海。
对于汉军来讲,这是一场空前的胜利:共斩杀北匈奴名王以下将士13000多人,俘获马、牛、羊、橐驼等牲畜百余万头,收降北匈奴温犊须、日逐、温吾等81个部落,总共约20多万人。经过此战,北匈奴势力遭到了近乎于毁灭性的打击,他们无法再在这片土地上停留,被迫向远方逃遁,过起了流浪者的生活。就军功而言窦宪已经超过老前辈卫青,霍去病了。
在取得了具有决定性的胜利之后,窦宪并没有陶醉,知道后面还有很多后续工作,他并没有忘记那位落荒而逃的北匈奴单于大人,派司马吴汜、梁讽等人,率领1000多精骑,携带着武器和金帛,继续向北搜寻。窦宪的打算是,尽量采用怀柔政策招降北单于;但如果他继续顽抗,则坚决消灭之。窦宪将军本人则率领大军班师回到东汉境内,驻扎在五原。
当时,北匈奴人刚刚经过这场空前惨烈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