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40节:俯首甘为孺子牛(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不过,被一个女人吐一脸的唾沫也还是很没面子的,还不如被杀头。于是怕失去尊严的那些大臣们便都不说话了。而这时,一位官居左师名叫触龙的老头,却很有办法,假装来和太后唠家常,慢慢渗透,一点点开导,最后竟然让那位固执的老太太恍然大悟,高兴地说:"诺,恣君之所使之。"意思就是说,"说的有道理,就听你的,派他去作人质吧。"于是为长安君备车百乘,送到齐国去了。齐国于是派兵救赵,长安君立了大功。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赵太后想明白了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她是真的爱长安君,是真爱,就要为长安君计长远。所以,触龙的那一番话必然就会打动她。触龙说,历代国君的子孙都被封为侯,而被封为侯的那些人的子孙,几乎没有继承他们的爵位的,其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些人的子孙不好,而是因为他们的子孙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劳绩。而他们手里反倒握有象征国家权力的器物,等着接班掌权,这怎能不充满危险呢?现在你让长安君地位尊贵,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赐给他很多象征国家权力的器物,可是不趁现在使他有功于国,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所以,为了子孙能够在这个国家安身立命,受到臣民的拥护和爱戴,就必须给他创造一个立功的机会,锻炼的机会,老是守在身边,怕这怕那,将来如何做得了一国之君呢?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赵太后便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儿子派到国外去了,尽管危险,却也值得。

其实,做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子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后来很多领导人都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儿子得到锻炼。毛泽东不但把儿子派到前苏联,还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回国后,毛泽东还把他送到农村,解放后还派到朝鲜前线。包括今天的英国女王也是如此,她把儿子送到军队去当兵,还去了伊拉克,其目的,就是希望他们多长见识,得到锻炼。说心里话,儿子上了前线,哪个作父母的能不提心吊胆,子弹是不长眼睛的。但是,一想到他们将来要安身立命,要有所作为,作父母的担点心就担点心吧。

不过,这位赵太后毕竟是在触龙的劝导下才把儿子送出去的,假如没有一个触龙这样的一个人物出面,或者触龙也怕被唾一脸唾沫,恐怕赵国就危险了。

所以,以后的帝王们极少需要人劝,自己早早地就为儿子谋划好了。拿唐朝的李世民来说,这个人就很了不起,他不但经常创造条件让儿子得到锻炼,还用尽心机,为儿子的将来选一个好的帮手。

据《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手下有一大臣,叫徐世,字懋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那个徐懋功。他忠心耿耿,才华出众,跟随太宗打天下,立了许多大功,被赐李姓,叫李世,因犯太宗讳,便叫李。唐太宗非常看重他,千方百计笼络他,目的就是一个,在自己百年之后,"可托大事",辅佐自己的儿子。有一次,徐懋功有病了,太医说,他这个病,得用人的胡须灰来治才行。太宗二话没说,立刻用剪刀剪下自己的胡须,亲自和药。徐懋功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病好之后,立刻入宫向皇帝致谢,跪下去,顿首流血。唐太宗说,"你不要谢我,我这样做,是为了国家社稷呀!"这话说得多好,那意思是你徐懋功对我这个大唐来说太重要了。一个臣子在皇帝的眼里居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你想,徐懋功他能不竭尽全力吗?接着唐太宗又留他吃饭,对他说,"我想来想去,将来我不在的时候,可以托付幼主的人就只有你了。你当年不肯背离李密,现在大概也不会辜负我的。"这样一番推心置腹的话,怎么能不让徐懋功感动呢?接下来,徐懋功喝醉了,唐太宗还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徐懋功盖上。一个君主如此待一个臣子,不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吗?我对你好,换来你对我的儿子好,真是为了儿子不惜俯首甘为臣子牛啊!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