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45节:朱自清真的是被饿死的吗(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对自己从政生活的回顾中,蒋廷黻和何廉二人风格迥异,一大处着眼字斟句酌,一不避细节平实坦率,相似点很少。不过我注意到他们二人都提及了与个人操守有关的故事,且内容大同小异:二人进入仕途后,面临着亲戚朋友的各种请托,蒋的弟弟的小舅子、何的母舅都要求"做了大官"的亲戚给他们谋一官半职,二人的态度相同,私人能够办到的事尽量办到,但不能把国家名器作为私人酬应的礼物。二人回忆这些经历时并没有特别渲染,在他们这种教育背景下的人看来,这也不值得渲染,但我读来却不禁有些感慨,蒋、何都是具备现代政治素养和行政能力的人,如果在一个政府里最终只能以个人操守彰显,仿佛又回到了旧时清官的角色,这叫人说什么好呢?

朱自清真的是被饿死的吗

1948年是朱自清人生的最后一个年头。对于一个学者、作家,这意味着思考和创作的终结,对于曾经从其思想文化遗产里受益的人,意味着深长的思念和不尽的感戴。但朱自清1948年的意义绝非仅止于此,因这一年里他的某些言论、文字和行动,他被塑造为接受人民呼唤,终于从象牙之塔里走出的斗士,其晚年的"选择"和"转变"被界定为知识分子走什么样的道路的宏大命题。

194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在朱自清的生命年轮里,又发生了什么?

按照通行的说法,1948年是两个阶级搏斗初见分晓的一个特殊年代。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不论他们曾经持何政治立场,一个旧时代即将被埋葬,这一点,哪怕终日兀坐书斋不问世事的人都会有所感知。于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这就是面对这样的历史巨变与转折,你兴奋也好,沮丧、惶惑也罢,无法回避选择。1948年的特别意义还在于,这一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币制改革的失败使国统区物价上涨势头一浪高过一浪,包括大学教授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面临着物质条件的困窘和生活状况的恶化。

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各种变化都不意外,只是这种变化往往有辐度大小之别、微调和巨变之异。朱自清属于哪种呢?朱自清一直对政治不感兴趣。这不仅缘于天性,也是客观环境所致。朱自清最初以新文学家出名,后来却长期在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担任国文系主任,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在学术上是有压力的,充满了焦灼感,这种压力驱使他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到学术研究上。当然一个知识分子不可能完全没有政治倾向。朱自清的政治倾向,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一个"爱平静爱自由的个人主义者"。这种人承认现有的秩序,认为这种秩序是保持"平静"的要素,但也可能因现实的刺激偶或流露不满,并对秩序的反抗者部分地表示同情。当然,最重要的,这种人始终珍视个人的自由,对所有以各种名义挤压个人空间的企图敏感而充满警惕。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