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汉文化下的奴性基因
虽然我对大多数古典汉语文学作品有着无比的热爱,虽然汉字几十年来一直伴随着我成长,虽然除了现代汉字外,我还对甲骨金文战国文字情有独钟,但有时我仍会觉得鲁迅、钱玄同说的话有一点道理:汉字不灭,国家必亡。因为比起有尊严的生活来说,能阅读古书确实不那么重要。古书可以留给学者们去探究,就像西方学者们探究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那样。因为我们的古书和文化传统中实在有太多太多的奴性因子,中国人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沉浸其中,被它腐蚀奴化了。鲁迅说,青年人最好少读或者不读中国书,就是这个道理。像鲁迅这样嗜好古书的人当然没关系,他身上早就有了解毒基因,就像摘掉河豚的胆,河豚之味美不可言一样。撇去古籍中的奴性思想,唐诗宋词的很多篇章也是光耀宇宙的啊!
阅读《水经注》的时候,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常常写到水边城邑以及墓冢中的那些碑刻,大多是一些达官贵人给自己写的墓志铭,吹捧自己的功绩。也有不少是他们的属吏集体写的,甚至当地百姓写的。碑文语言一概奴性十足,将墓主吹捧到了天上。我以为这种奴性文章该随着新社会消亡了,前几天看到的一则消息却完全打碎了我的幻想:
河南登封市一农民牵头为市委书记立了一块"功德碑",这位农民40岁,是登封市东金店乡刘庄村村民,除了务农,他平时在登封市内收废品。5年前的一天上午,他收完废品在路边休息时,看到两个骑自行车的人停在路边指指点点。他询问路人得知其中一人是市委书记张学军,这让他对市委书记印象很好。2005年3月,他和一群在收废品时认识的环卫工人、小商贩和修理工闲聊时,有人提议说:"张书记在登封干得不错,咱给他立个碑吧。"这话说出来后,不少人赞同,但并没有人真的行动,他却暗暗记在了心间并当起了牵头人。在他的强烈提议下,大家开始凑钱。7月11日,功德碑建成,刘庄村村民在这里举行了"功德碑"的揭碑仪式。当地村民说,这块石碑高3米,功德碑正面通黑,碑文描金,共176字:"张书记主政登封以来,功德无量。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北京奥运举办之际,敬立石碑颂扬……"功德碑落款是"东金店乡全体干群"。还好,那位张书记自己觉得不好意思,派登封市公安局组织民警会同东金店乡政府工作人员,将"功德碑"拆除。那农民却难以理解张书记派人拆碑的行为。事实上,自从"功德碑"被拆后,那农民就找过公安机关要求立案,还多次公开表示,要对张书记擅自派人拆碑的行为进行起诉。
看看,这位农民沉浸在自己庄严的奴性光辉中,快感如潮,碑被拆了,显然中断了他的快感,他怎么能不难受?奇怪的是,这位农民在这件事上显示了双重性,他竟想执起公民权利,去法院起诉他为之立碑的人,因为后者剥夺了他奴性之乐,这举措似乎又带有现代法治的影子。不过深入分析一下,仍不免让人摇头,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奴才的撒娇行径,就像很多下属喜欢装模作样对领导提意见一样:"首长啊,我想给您郑重提个意见,您怎么能熬夜加班,一点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呢?"
或曰:这农民或许目不识丁,没有阅读文言文的程度,照样奴性十足,跟古书有啥关系呢?我认为这样看问题有些简单化,虽然他不一定直接阅读古书,但古书中宣传的一些奴性行为方式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道德",古代的文盲不也都知道"二十四孝"吗,立功德碑之类的文化糟粕,电视上清宫戏中所在多有,无疑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不懂得中国文化的西方农民只怕死也不会想到要为自己的市长立块功德碑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