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66节:泰山,帝王山(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泰山,帝王山

2004年6月,登了一次泰山,获益匪浅,感慨良多。泰山是个真正的旅游圣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体现,是座名不虚传的文化山。儒、释、道文化在此都有充分的体现,无论是物态文化和典籍文化都是特别的丰富。大量的文献资料也一再说明儒、释、道文化的融合与共处共存。刚看完泰山和一些资料,还没等下山,一个念头已经闯进我的思路里--泰山,最主要的文化是帝王文化,是以帝王文化为主的文化山。如果说融合,那么也是帝、儒、释、道的文化融合。最恰当的说法应该是帝王文化整合了儒、释、道文化,使之按照帝王的意志塑造了高大而威严的泰山。

泰山,最早是帝王祭天的地方。天在古代是神秘的代表物。天能刮风下雨,能霹雳闪电,能地动山摇;天上不但有太阳,还有星星、月亮、彩虹、彗星。天太神秘了。古代帝王把自己打扮成上天之子。既然是上天之子,那就要祭天。究竟什么时候帝王开始祭天很难准确考证了。帝王为什么拿泰山当做天来祭典?就是因为泰山在当时的中华它是最高的大山。早在《诗经·鲁颂》里就写了泰山的高大:"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那么高,鲁国都能看得见。孔子登泰山,说明登泰山攀高成为一种时尚。孔子留下了一首《邱陵歌》,有句曰:"郁确其高,梁甫回连"。

史书记载到泰山封禅的古帝王共72位,叫出名字的是12位。即: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 ()①他们开始祭天是为了"兴云致雨",采取的形式是"燔柴告天"。到了秦始皇、汉武帝都开始隆重地举行祭天大典了。这时候的皇帝似乎比泰山地位要高了,他们竟然封起泰山来了。现在还有秦始皇到泰山所立的"秦泰山刻石",颂扬自己的功德,颁布皇帝的诏令,休息的时候,还封了的"五大夫松",君临天下,威加四海。汉武帝8次到泰山封禅,从元封元年至汉武帝二年,22年的时间里,平均不足3年去1次。有人考证,泰山的秦王无字碑乃汉武帝所立。其碑高高矗立泰山头,显得帝王的居高临下。汉武帝除了有秦始皇的目的之外,还有个乘龙成仙的愿望。一直到清朝的皇帝,康熙、乾隆都把泰山当作"天"来朝拜了。当你看完泰山,一个中轴线很清晰地展现在大脑里。遥参厅--岱庙--五大夫松--泰山摩崖--无字碑。当然儒家也有一条中轴线,可没有帝王文化这条线清晰。

泰山,因为帝王的一再运作,就成了政治山、文化山 ()①。泰山的头上被加了冕,是被帝王所封,开始成神成仙成帝成王。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给泰山加封号为"天齐王"。这是皇帝给泰山第一个封号。宋真宗与大中祥符元年又封泰山为"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四年又晋封为"天齐仁圣帝",使泰山神由"王"变"帝",把人世间最高的政治地位的冠冕赠与泰山。元世祖于至元二十八年又封泰山为"天齐大生仁圣帝"。皇帝们给泰山的文化定位在"帝王"。不过,朱元璋不想让泰山称帝,给他封了个"东岳泰山之神",给道教一块地盘。道教的至尊竟然是皇帝所奉,而不是道教自己所为。皇帝就是什么都管。

泰山的上上下下到处留下了帝王文化的遗迹。最大的遗迹是泰山脚下的岱庙。岱庙可以说是集帝王文化、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教文化于一炉。当然以帝王文化为主。岱庙极似皇帝的宫殿,其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和孔庙,比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还要庄严阔气。其中的天贶殿和太和殿、大成殿并称中国三大殿。此殿之大之尊,非皇帝所能为。天贶殿的建制为重檐九脊,面阔九间,深进五间,和皇宫的"九五之尊"建制一样。岱庙前的遥参亭也是为皇帝祭拜泰山而建的。在岱庙天贶殿供奉的是东岳大帝,是泰山神,其实这个大帝是人间皇帝的化身。谁也不知道东岳大帝是什么样子,而皇帝的样子就是东岳大帝的样子了。在岱庙和泰山,皇帝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而儒家、佛家、道家留下历史遗迹也有,而大量的则是传说。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