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万书
返回上一页

我来之前

时间:2023-03-15 03:48:34

刘星元

视野开阔只是一种形容,是对程度的修饰,事实上,它并不能做到一览无余。我们呈扇面状铺展开的视野终究是有限度的,它的局限不只是生理构造对于我们的拘束,还有诸多客观事物的拦截与稀释。不管怎么说,对我们而言,网罗于视线之内的东西,才是现场的,它们与我们在空间上呈现时间的一致和同步,除此之外,那些迢远的、模糊的、隐藏着的、视野之外的,往往是与当下的我们脱节的,我们没法把握它。就如我贸然说到“县城”这个词,纵使已在心中特指了我所居住的那个地方,其实也往往只是一个较为松散的替代符号而已,身为纲领之属,它笼统而模糊,让我无法窥领全境。与之相反的是,当我置身于县城的一隅,当我的视线能够尽可能地将之揽裹进来,那么对于“县城”,我便是在场的,是这一小片区域现时的参与者,而不是提炼者、阐发者与转述者。而这时,当我说到眼前的任何一种事物,它都可以被视为县城的分支与再分支,都可与县城构成包容和同质关系——如果我们的瞳孔是架显微镜,那它即是缩小版的县城。

有时觉得,越是微小、具象的事物,对我们的感官和心理冲击便越剧烈,对我们认识庞大的事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意象,便愈容易。前提是,我们对于具象事物的观察,应是全面的,绝不能用一部分来代替另一部分。我们容易盲目地指认乃至曲解一些事物,并非是因为管中窥豹,而是因为受到了主观或客观条件的蒙骗,或用体量占优的多数侵占了少数,或用醒目夺人的少数欺瞒了多数。无论是多数还是少数,它们都误导我们以一部分剔除了另一部分。但那毕竟只是一部分,终究不是全部。我曾尝试提炼县城的特征,并为此沾沾自喜,直到某一日,我于百无聊赖中白日做梦,将自己的操作方法扩大到帝国和权术、朋党与派系的倾轧中,才发现自己的无知与偏颇。一座县城,便是多个小区域的有机聚合,每一个小区域, 都散发着它于同质中异化出的独特味道,我不应简单地将之剔除。时间坐标上也是,即便当局者具备当下的绝对权力,也不可肆意妄用。我不能以当下的名义驱赶或剔除过往,也不能以当下的名义阻挡或仇视未来;我不能以现在的眼光为昨日的县城立传,也不能以现在的眼光为明天的县城代言。于局限内中生活,我需要做的,便是记录局限本身,但并不能因之排斥局限之外的东西。

在这座县城已经生活十多年了,但却始终不敢以资深市民自居,且不说人,单是许多随时撞进视野里的事物,资历往往也要远超于我。县城为证,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事物,往往是我们的前辈。它们储藏着更多的县城故事,蕴含着更多的县城质地;它们磨砺着县城的历史,也被县城的进程不断磨砺着。从某种层次上来说,它们就是缩小版的县城,县城就是粗放型的它们。一棵树、一片瓦、一座塔、一条河……我来之前,许多事物就已长时间地占据着这里,它们因类别的差异而各自不同地按照自己的轨迹“生老病死”,并不会因我还未到来而暂时停下新陈代谢的脚步。事实上,即便我郑重其事地来了,也只是我自己的郑重其事,对于它们、对于整座县城,不会产生丝毫影响。我不过是这座县城里一件最普通不过的物件儿,来了无人在意,走了也不会有谁想起。

看到一个段子:因为没有被置于凉爽、干燥、远离阳光的地方,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换句话说,我们就是宇宙里发的霉。虽然不乏戏谑的味道,但想一想,似乎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儿。如果从中感受到了侮辱,往往是因为之前我们把自己看得太过重要了,从而孕育出了莫名的自大之心。从物种起源上来说,相对于诸多生物,人类只是个迟到者,对世界秩序最初的建设,并无丝毫建树;从个人的生命体验上来说,每个人都只是一次性用具,也都会随着代际的不断更新而彻底消失。但是,诸多我们曾经轻视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是不朽或相对不朽的。人类群族相较于其他群族的自信,终究是天生即有的还是随着地位的缓慢提高而衍生的?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这种傲慢,的确是存在的。纵使说到万物平等,我们也往往是将自己所属的族类率先剔除了,在潜意识里,这一族并不隶属于万物,他高于万物。

然而我们不知道万物对我们的这种划分持有怎样的态度。若以我们的秉性臆测,我想我们的自尊心可能会因此受辱。譬如,我们或许会自认为谦虚地说,我们是一阵风刮了过去,一粒尘飘了过去,一只废弃塑料袋擦了过去,而这三种被我们强行拉扯过来的事物,可能根本就不屑于与我们为伍,对进入我们的自比喻象而感到耻辱。当然,我这么说依然是站在自己族类的立场上的,立场的不同,往往意味着诠释行为更多的属性是曲解。这似乎意味着,思维的视野所具备的能力,与眼睛一样无能。

当我们叙述或描述某种事物时,即便在场,我们借助更多的却是以往的经验,而并非时间上的同步影像。同步影像往往是平面的认知,它只给我们提供了事物的骨架,至于经脉、血肉、毛发以及其他修饰性的东西,大多需要我们用记忆和想象补充。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我们却总是用多次踏入的经历去完成对最后一次的总结性描述,这多少让人有些颓废和绝望。

况且,记忆往往并不可靠。许多年前的旧事不必说,就算是数天之前的某件事,当共同的参与者重述的时候,你便会发现,每个人的叙述角度、叙述重点和对事物特征的描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如果作为局外人,你根本无从判断究竟是谁的记忆更接近真相。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便只剩下了骨架以及每个人独有的细枝末节。如果时间继续推移,那么有些人或许依然记得他们共同经历过的事情,而另些人早已遗忘。直至最后,所有的人都已不再记得,那件事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许多年前的某个时间节段内,他们似乎什么都没有做,也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他们的记忆,只是被一些虚空撑满了而已。

若有实物尚存,或许记忆就不会那么快烟消云散。我们回忆过往,往往是从现实中的一棵树、一张纸、一栋房开始的,现实里的事物,正好与记忆里的同一类事物在意识里对接。即便皮之不存,但只要某个细微如毛的实物尚在,我们便可以管中窥豹。那些存活于记忆里乃至现实中的实物,如一枚倔强的钉子钉在那里,虽锈迹斑斑,但依然为我们存储着某段蒙尘的过往。

我常说县城是安静、固定、一成不变的,当这么说的时候,我的参照物是大中型城市,而所用视角则是整体上的俯视。事实上,居于县城,我的视野往往是被细微之物所占据的,而我的视角更多的则是平视和仰视。当我平视或仰视这座县城的时候,它其实是复杂的、喧嚣的、不断变化的,我还没有将它住旧,它却已将我从弱冠之年赶撵到了而立与不惑的中间位置。说“我还没有将它住旧”,依然是从整体上而言的,持续运动的物体,自身就具备推陈出新的技能,“淘汰”则是它的惯用手段。然而,这并不代表有些“旧”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县城既光鲜亮丽,也“藏污纳垢”,它的新与旧分区并存,共同托起了这座成分复杂、历史档案不清不楚的县城。

在县城生活久了便会发现,许多主体实物早已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与记忆中,而那些依附于它们的附庸产物却倔强且苟延残喘地活了下来。这么说是有依据的,我想拿一处典型性处所来叙述所见——某段特殊时期,单位安排我与同事到县城的某片区域包点,协助社区工作。之前我对那一片并不太熟悉,到了之后才发现,这片区域里容纳着诸多的小区、公寓、会所、商超及其他门面,社会结构比较复杂。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提醒您:因为《我来之前》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我来之前》在线阅读地址:我来之前

123
经典故事
狐狸“请”狗熊
吕纯阳
傻女婿借布机
一个铜钱也可发家
蛤蟆吐金钱
茅金凤
董永遇仙
竹王传说
大泽国的铁匠和雷公
梁山伯与祝英台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