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万书
返回上一页

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

时间:2023-04-12 07:57:09

张其昀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有”字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特别用法,就是在表示“存在”的动词义之外,还称代不确定的人或物、事。例如:

(1)有自门间射阳越,杀之。(《左传·定公八年》)

(2)有执戈之前,吾惑之。(《国语·鲁语下》)

(3)其(指隰朋)于国也,有不闻也。(《吕氏春秋·贵公》)

(4)给事廷史刑(邢)寿为诏狱,有?(逮)捕弘农、河东……(悬泉汉简(1)转录自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第35--36页。)

(5)有登城之际,令其先锋自效。(《魏书·高祖纪下》)

(6)今夜有唤,必不可往,虽敕亦以病辞。(王钦若等《册府元龟·总录部·方术》)

这些直接用在动词(含动词性短语)之前的“有”字,都不是单纯表示“存在”义、更非表示“领有”义等的动词。例(1)(2)之“有”义皆为“有人”。例(1)是说:有人从门隙间射杀阳越。例(2)是说:有人(实为二人)执戈为(楚公子围)先导,(于礼不合),我感到疑怪。例(3)“有”义为“有些善处”,句意是说:隰朋其人在国内,有些善处不求为人知。例(4)之“有”义为“有的事”,句意是说:邢寿奉诏审案,有事连及而捕弘农等郡郡守。例(5)之“有”谓“有将士”,句意是说:(如)有将士登城之际,(就)让他们(指流徒之囚)在前冲锋效力。例(6)之“有”义也为“有人”,第一小句是说:今夜(如)有人唤你出去。这种用法的“有”字当属无定代词。

古汉语中,已为人们所公认的无定代词是肯定性的“或”和否定性的“莫”“无”“靡”。“或”表示“有(个、些)人”“有的(物、事)”等意义。比如,“或问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前一小句谓有人问孔子。“莫”“无”“靡”表示“没有人”“没有什么(物、事)”等意义。比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后一小句谓没有什么水比海大。“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后一小句谓没有人面相比得上你刘季。“四海之内,靡不受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一小句谓没有人不受恩惠。“有”字的上述用法恰与“或”相当,而与“莫”“无”“靡”相对。因此,这种用法的“有”字也应属肯定性无定代词。论古音,作为否定性无定代词的“莫”“无”“靡”可通:三字皆属明母,且“莫”与“无”为铎、鱼对转,“靡”与“莫”“无”为歌与铎、鱼通转。同样,作为肯定性无定代词的“有”“或”古音亦可通:二字为匣母双声,且为之、职对转。(2)以上古音描写,概依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7)。“有”字作为无定代词,具有两面性的意义:既有表示存在的动词“有”的意义,又有表示某动词义所关涉的不确定的人或物、事的名词的意义。唯因兼有名词的意义,所以它才是代词。

在古代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有”字用作无定代词的语言事实相当丰富。本文在语义和语法两个层面,依凭充分的语料,就“有”字的无定代词用法详加疏证。

一、语义层面

“有”字的肯定性无定代词用法,可通过3种手段进行印证。

(一)以前后句、上下文相应词语印证

缀词成句,连句成篇,句意篇旨,统摄于文脉。前后句、上下文之间,意义上总有或显或隐的联系和照应。特别是组成大句的前后小句之间,总有密切的意义联系。通观前后句、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明了有关词语的意义。某句如用“有”,其前后句、上下文往往有相应的词语可明确印证其为代词。

(7)有渝此盟,明神殛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8)其有请降,许而安之。(《吴子·应变》)

(9)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墨子·公输》)

(10)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

(11)(孔融闻人之)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后汉书·孔融传》)

(12)有食于稠人之坐,馈之羊舍而弗食,言于众曰:“羊甚美,吾有念母之心焉,请以遗之。”(谢?《孝辨》)

(13)金人经由州县有烧毁,系官屋宇等。(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零一)

(14)有充于中,必形于外……其或载笔,以葩厥辞。(杨万里《学箴----为清江陈叔声作》)

(15)《春秋》书变事,不书常事……不幸废其常而不行,苟有行之,《春秋》必书以见焉。(叶梦得《春秋考》卷三)

例(7)(8)(9),后一小句以他称代词“之”分别称代“渝此盟”之人、“请降”之人、“侮臣”之人;前一小句中的“有”字义必为“有人”。例(10),后一小句有个“者”字,表示“……的人”,以作为名词性结构的“力不足者”表示“力不足”之人;前一小句“有用其力于仁”之“人”的意义也是由“有”字表示的,因而“有”字义为“有人”。例(11),后一小句以“之”称代他人的可采之言,前一小句的“有”字相当于名词性的“有的”(今称“的”字短语)。例(12)后面“有念母之心”的“吾”就是指前面“食于稠人之坐”之人,显然这个“人”的意义也是由“有”字表示的。例(13)后一小句的“屋宇等”可证明前一小句的“有”表示“有屋宇等”。例(14)后面“其或载笔”中用作代词的“其”称代笃学之诚意,小句设想诚意输于笔端;前面“有充于中”之“有”字所称代的即是“诚意”,表示“有诚意”之义。例(15)代词“之”字称代“礼”,“苟有行之”是说如有事依礼而行;“有”字所称代的即上文“变事”“常事”之“事”,表示“有的事”之义。

(二)以对文印证

对文,是指两个词语处在构造相同或相似、意思互相呼应或比照的上下文、前后句之中的相对应的位置上,即两个词语在词语组合的章法,亦即形式上是对应的,也就是所谓“相对成文”。作为形成对文的两个词语,往往具有意义相同、相近、相平行、相关涉或相反对的关系(意义相同者又可称“互文”)。我们可通过形成对文的两个词语之中的一方的意义,来印证另一方的意义。

(16)有闻之,有见之,谓之有;莫之闻,莫之见,谓之亡。(《墨子·非命中》)

(1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8)平王之温惠共(恭)俭,有过成、庄,无不及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19)或推前王之风,可行于当年;有引救弊之规,宜流于长世。(《后汉书·二王仲长统传论》)

(20)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抱朴子·外篇·博喻》)

(21)凡有?n食,莫不康豫。(释玄奘译、释辩机《大唐西域记》卷三)

(22)理有未显加东里润色之言,词或不安用《春秋》笔削之体。(杨亿《佛祖同参集序》)

例(16)(17)(18)是“有”与“莫”“无”反义对文,例(16)“莫”义为“没有人”,“有”义则显然为“有人”;例(17)“无”义为“没有人”,“有”义亦显然为“有人”;例(18)“无”义为“没有地方”,

提醒您:因为《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在线阅读地址: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

12345
经典故事
我国体卫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困境及其疏解..
黄铁矿浮选的抑制与解抑活化剂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金代南岳祭祀考
新修订《体育法》的立法评析、立法创新及重点配..
人工智能赋能体育的价值与应用<br/>——2..
汉源术语的本质及其特征
专题导读
运动处方的信息化及应用
进入艺术殿堂的奥运建筑<br/>——慕尼黑..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