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棒!少年》的类型突破和国际传播启示
时间:2023-08-16 03:01:40
马纶鹏
纪录片《棒!少年》于2020年年末上映,取得了“双八”成绩——票房近800万元,豆瓣评分过8.0①。该影片聚焦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少年,他们在困境中坚持小众的棒球运动。这个题材很容易走进体育片惯有的悲情、苦泪、热血的泥潭不能自拔。《棒!少年》的导演许慧晶规避这种类型套路与情感陷阱,于是他选择了主题和艺术上的贴近和深入,使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类型上的“双重颠覆”:既避免了商业体育片的“感官爽片”(feel-good)和“圆满结局”(happy-ending),又改变了大多纪录片在影像、叙事、风格上的沉闷和单调。
所以,在创作理念上,电影尝试向国际主流纪录模式靠近,回归本土,拒绝猎奇,转向普通人的故事与内心。而这也印证了“纪录片的文化使命在于记录、思考与对话”[1]。这种对个体命运的观照,在竞技和日常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对作品审慎的自省与节制构成了这部棒球电影的“记录性”与“传播力”。在2023年刚发布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研究报告》,《棒!少年》意外上榜“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排名前50的中国电影片单”[2],这不禁令人好奇为何一部相对小众又不热血煽情的作品如何能在中国电影对外传播中取得如此佳绩?通过分析其在IMDB以及欧美流媒体平台Youtube上的表现以及和国内外体育纪录片对比后,我们发现其成功的国际传播在于类型创新、题材“越界”,中国内涵、国际手法以及藏宏大于个体、寓传奇于日常。这些经验对于中国体育片的“出海”和“出圈”都是极其重要的启示。
一、《棒!少年》的类型突破
聚焦中国女排精神的《夺冠》是体育片的代表作,其艺术特色以超燃的训练、比赛、个性化女英雄(郎平)来“承载历史”[3]与构建“民族精神”[4]。棒球,在中国则并不是一个时髦的运动,记录一群“棒球野小子”的《棒!少年》吹来了一股野蛮生长的气息,真实到镜头前的画面触手可及,人物和情感的诚挚扑面而来。观众的共识是,“一部纪录片的‘戏剧性丝毫不逊于任何剧情片”[5]。
《棒!少年》聚焦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困境少年,他们被选进北京市郊一个爱心棒球队,跟着70岁的传奇教练——“师爷”从零开始学习打棒球,他们不仅学会了棒球,而且还学会了人生。人物是问题少年野孩子,背景是贫困与家庭分裂,主题则是棒球训练与比赛,导演许慧晶选择了主题和艺术上的贴近和深入,用一个个灵敏而细腻的小故事把棒球少年勾勒了出来。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故事设定、视听语言、情感表达各个方面,《棒!少年》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商业体育片和传统纪录片的双重颠覆与超越。
在人物塑造上,采用的是剧情片“典型人物”手法。小双、大宝、李海鑫等少棒队球员都曾引起导演组兴趣,但“都不能将整个故事线串起来,他们都已经适应了球队的训练生活,每天的生活按部就班,没有足够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缺少一位真正的‘男一号,而马虎的到来打消了他们的顾虑。”[6]所以,小双与马虎两个主角、两条线索,以及背后两个家庭,都代表着棒球队和中国当下其他贫困少年的成长烦恼。来自五湖四海的贫困少年,每个人都不一样,又都缺少爱和物质条件。马虎会在同伴洗澡的时候故意关掉热水,会和队里年纪大些的孩子爆粗口、动手干仗;小双貌似懂事,实则一切都压在心里,唯一的一次情感宣泄是在国外比赛输了之后的嚎啕大哭。这些原生态的生活、比赛捕捉又让电影在戏剧性之上保持了纪录的真实、可感、亲切,从而完成了观众与人物的共情。
鲜活、真实的人物奠定了《棒!少年》的故事基础。电影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去虚伪地“燃”。整个情节就是围绕着棒球队点点滴滴的成长来设计的。马虎是典型的“刺头”,桀骜不驯,浑身带着一股野气,这也许是西北大漠教给他的生存法则,但他身体条件好,天生不服输的劲头正是这支有些胆怯的队伍所需要的;而孤儿小双同样有股蛮劲,其实这里的孩子大多是这样,但却因为长期的怀疑和没人关心而变得敏感不自信,作为主力投手的他压力之下会不敢打,甚至动作变形。但这些故事的细节均来自导演扎实的跟组——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甚至一起玩游戏:前期一年多拍摄,中期两三年“差不多一个月去一次(球队),平均一次以14天为限”,后期剪辑用时半年。[7]认真的态度和精神成就了电影在情节上的可看性,也保持了真实与生活气息。
电影在视听语言上的特点更加突出,作为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棒!少年》摆脱了国内很多民间纪录片“长镜头手法”、官宣纪录片中“宏大叙事传统”、单一机位线性叙事的方法①,而是采用剧情片常有的多机位拍摄,交叉蒙太奇剪辑,运用特写、大景深、空镜、运动镜头等景别与手法,以及马虎自己演唱歌曲带来的气氛渲染。以“多机位为例”,《棒!少年》前后有6个摄影师,拍摄手法和导演之前相对的写实风格并不一样。在采访中,许慧晶自述:“这个项目有它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有两个机位。因为以前我都是自己拍,拍摄习惯了,我经常也会拿一个机子,自己好像安心一点,所以有时现场会有3台。另外,运动和比赛的时候最少需要有4台到5台从不同角度来拍摄。”[8]这就能打破一个人、一台机制造多机位的假象,做到尽可能还原现场,增加立体性,不仅扩展了创作边界,也打破了类型的束缚。
最后,在情感表达上,电影成功回避了商业体育片中常见的煽情,也克服了纪录片中惯有的沉闷单调,贯穿始终的是“要打球,先做人”精神气质以及对人物、故事和情感的真挚。比如为了让观众在情感上认同两位小男主,《棒!少年》在艺术上选择贴近,加上纪录片比较特质的手持镜头,人物的一颦一笑都完全展现在大银幕上。这种逼近、逼近、再逼近的实践却神奇地将马虎、小双和观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同哭泣。
二、《棒!少年》国际传播启示
《棒!少年》的“反类型”、故事化处理、鲜明视听语言下突出的人物张力让这部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双八”成绩,而且也在国际传播上独辟蹊径,出人意料地得到了海外观众认可。在2023年4月初新鲜出炉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研究——2022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棒!少年》神奇上榜“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排名前50的中国电影片单”。②《报告》的课题组建模考察了海外IMDbPro(影视专业研究数据库)中1900年到2022年5月超5000部电影,并给出了前50部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的中国电影,《棒!少年》以22.41位列第47,排名前后不乏《顽主》(1989)、《林家?子》(1959)、《大象席地而坐》(2018)这样赫赫有名的艺术片和商业片。如此国内相对小众的影视作品,在国际传播却韧劲十足,总结其经验得失对体育类型片乃至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启示都有重大意义。
中国的体育纪录片在新世纪可谓蓬勃发展。CCTV-5成功推出了《体育人间》这档纪录片节目;随后北京先后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权,由此掀起了体育类纪录片的两波高潮,涌现出《筑梦2008》《我们的奥林匹克》《鸟巢》以及《冰雪道路》《粉雪奇遇》等一批高质量纪录片。虽然这些纪录片逐渐“摒弃以‘成绩为主、为‘政治服务的创作模式”[9],逐渐回
提醒您:因为《纪录片《棒!少年》的类型突破和国际传播启示》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纪录片《棒!少年》的类型突破和国际传播启示》在线阅读地址:纪录片《棒!少年》的类型突破和国际传播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