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万书
返回上一页

《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修辞与话语的拉康镜像投射

时间:2023-08-16 03:14:41

李小敏

电影《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是“神奇动物”系列电影的第三部,通过以“昔日旧友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对?Q”为主要叙事架构,塑造了个性强且类型多样的神奇动物,生动细致展现了不同类型角色的人物特征,进一步补充、延伸了魔法世界的空间想象。镜像理论①源自心理学,将其应用到影像叙事之中,不仅衍生了更多符号意义,也延伸了媒介空间。从拉康镜像理论看,本片将新鲜、丰富的魔法故事与超现实元素相融合,设置了具有现实隐喻的矛盾话题,并加强了情感线叙述,更容易使观众产生强烈、直观的情感冲突,进而促使其能够从意象化的视角来理解本片表达的创作主题。

一、拉康镜像理论与电影镜像

镜子原本只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具,但随着社会媒介的不断发展,围绕“镜子”也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含义。美国学者查尔斯·霍顿·库利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反馈是反映自我、展示自我的“镜子”,并将其系统归纳、总结为“镜中我”理论。②此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将所有混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称作“镜像体验”,并提出了“镜像理论”,他认为“人类自我意识的确立,往往借助于他者,是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逐渐建构的,自我即他者”。③

雅克·拉康将镜像阶段理论分为“前镜子时期”和“镜子时期”。其中,在婴儿出生后6~18个月时,婴儿逐渐通过镜子来辨认自己的镜像,并初步完成了自我认知与自我建构。④当婴儿通过镜子看到完整的自己,并发现镜子中的影像和自己有同样的动作、表情时,就会认为自己能够控制镜像。[1]而事实上,婴儿只是沉迷于镜像前的影像,个人并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自我,所谓控制镜像的能力,只是一种幻觉和幻想。但是,这一幻想使婴儿想要在他人那里得到认可。于是,婴儿从镜像阶段开始,就确立了“他者”与“自我”的对立关系。而“他者”的目光,也是婴儿逐渐认识自我的方式。

1965年,拉康提出了“缝合”理论,并引申出包含现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三种秩序构成理论,分别对应了超我、本我和自我,进一步完善了镜像理论。⑤拉康镜像理论表达了自我认识中反思与体验、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并提出“自我无法认识自己”的观点。但是,拉康并没有提出如何真正实现自我。[2]巴赫金对“镜像”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其提出将简单的自我认识转化为“我与他人”的主体间性,即依靠“他人眼中的我”来达到自我完整认识的目标。⑥虽然拉康镜像理论源自心理学,但是将拉康镜像理论应用到影视艺术创作过程,即通过推动本体与像体之间互相重叠、交织以及投射,进而在取得良好艺术表达效果的同时,清晰地表达、传递叙事主题,更能够使观众从影片中获得“想象性”满足。

二、拉康镜像理论视域下的叙事修辞

美国文学理论家詹姆斯·费伦在《作为修辞的叙事》一书中将叙事界定为“出于某种目的对某人讲一个故事”。①叙事本身就是修辞的一种,不仅注重修辞格,也关注修辞效果。在电影作品叙事过程中,既要综合应用各种叙事手段、技巧,关注增强叙事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也要注重构建动态、人文的叙事空间,从而使观众从影像存在中获得个性化观赏体验。魔幻电影《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通过将数字技术与“镜像效应”巧妙融合,不仅提供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影像叙事内容,也在互动交流场景中挖掘出更加多元化的叙事意义。

(一)修辞的手段:虚拟镜头奇观,想象与现实的“缝合”

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在《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中提出,“电影的唯一宗旨似乎就是令人眼花缭乱,使人心醉神迷,用美轮美奂的布景引人入胜,以洋洋大观的场面征服人心”。②从拉康镜像理论视角看,电影呈现的叙事“影像”与观众对“镜中我”产生的幻觉一样,在主体与他者之间起到了“媒介”的作用。[3]而电影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如同拉康想象界中提出的对应关系,银幕是观众与叙事中人物的一面镜子,观众能够从中获得自我的想象性满足。以拉康镜像理论为指引创作影视作品,能够使观众通过观看电影艺术呈现的“片段式”想象图景,并结合个人的理解、认识,上升为有符号意义的象征图景。电影《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呈现的魔法世界影像具有强烈的隐喻性,不仅对观众的观影体验产生了影响,也使其内心情感和自我意识得到升华。本片通过搭建真实外景,充分利用CGI技术,不仅为巫师、麻瓜讲述自己的故事创造了空间,也通过巧妙使用色彩的控制、变化营造了充满魔幻色彩的意象空间,为观众呈现了宏大的魔法世界。此外,影片还使用了会飞、能够变形的气翼鸟、可以控制风暴的风暴鸟、具有强烈光芒的麒麟等神奇动物。通过设计这些具有功能的动物,不仅改善了视觉效果,也向观众生动传递了人物的性格及情感特征。本片既营造了紧张、刺激的场景氛围,也设计了温暖、感人的叙事场景。纽特与神奇动物有着深厚的友情,即使面临危难,他们仍然能够相互帮助,一起战斗。而纽特与蒂娜之间的复杂情谊,即使出现了误会和冲突,也仍然能够理解对方的心意,并最终走在了一起。

(二)修辞的交际:镜像时空重组,情感与情绪的“融合”

电影艺术主要依赖镜头语言与受众展开互动交流,以产生“身心合一”的心理行为。通过将“镜像效应”贯穿、融入到电影创作之中,能够使电影与受众实现从视觉观感到心理认知等多层次交流,并借助“通感效应”,使受众产生基于具身认知的精神共鸣、移情等体验。[4]电影《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是魔法电影《神奇动物》系列的第三部,是延续《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魔法观所搭建的叙事空间。在电影《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中,阿不思·邓布利多教授是实力最强的白巫师,通过打败黑巫师格林德沃,维护了魔法世界秩序。但是,邓布利多也有许多隐藏在内心的秘密。本片从格林德沃与邓布利多反目切入,讲述两人的血盟破碎,再对正义与邪恶双方为争夺麒麟所展开的冲突故事进行描述,在延续影片《邓布利多的生平与谎言》叙事框架的同时,也以“邓布利多之谜”的片名,告知观众影片的叙事重点。邓布利多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有和格林德沃深厚、真挚的友谊,但也因为自己失去了亲人。虽然从角色设置上看,巫师格林德沃是“反派”,为了统治整个魔法世界,他采用各种手段来抢夺能够决定世界归属的神奇动物——麒麟,甚至将其杀害。但是,对于巫师格林德沃而言,其行为举止有自身的逻辑和价值观。他作为拥有极强魔法能力的巫师,不仅没有统治魔法世界的能力,甚至还要隐藏自己的能力。在他的价值观里,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巫师获得应有的待遇、荣誉。在镜像时空重组下,格林德沃转身而去的镜头,无限延伸了观众的镜像感知,开启了全新的叙事意义,实现了情感的临场。

(三)修辞的意图:连续性剪辑,视觉观感与精神体验的“缝合”

斯拉沃热·齐泽克对拉康镜像理论进行了发展,并在《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一书中提出,“实在界作为一种抵抗符号化的硬核只是假象,并非隐藏在层层符号下的难以抵达的内核,它就处于表面上,是现实的某种过度变形”。①以往,在电影作品中,实在界对现实的支持通常体现为必须真的实在界,否则就会面临无法顺利生存下去的风险。齐泽克则对拉康的“实在界”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实在界纯粹是视差性的,因而也是非实体性的”。[5]在电影《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中,这

提醒您:因为《《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修辞与话语的拉康镜像投射》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修辞与话语的拉康镜像投射》在线阅读地址:《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修辞与话语的拉康镜像投射

123
经典故事
肉肠签子汤
做出点样子来
害人鬼进城了
第二个大臣讲的故事
邻国乘虚侵入
哥哥向哈里发认错
商人和匪徒
小孩和匪徒
宰曼和白杜尔
阿卜杜拉的秘密被发现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