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4.2 声音能影响人的感情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4.2.1 声音印象与视觉印象同等重要


一般来讲,不管是哪一类型、在什么场合的沟通,语言都是作为一种声音被发出并传达出去的。人发出的声音进入对方的耳朵后能刺激对方的大脑产生情感变化,所以人们可以运用语言的多种形式表达内容。因此,大家应该对语调、音量、语速等予以重视,这一点非常重要。

TBS晨间《天气预报》节目的播报员N每次出场向观众道早安时都是带着清脆的嗓音和满面笑容,虽然隔着屏幕,但是N的声音仿佛能带给人一种清晨的清爽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到轻松、舒畅。声音的不同表现形式也能使听者产生或好或坏的心情。



4.2.2 为什么听录音中自己的声音感觉很奇怪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上高中时,第一次从录音机里听到自己声音时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心情,当时心想:“这根本不是我的声音!”就算现在,我依然感觉“自己的声音明明比录音中的要好听一些”。

为什么人们在听到自己声音的录音后会感觉“这不是我的声音”呢?其原因出在声音传导的路径上。

我们在发音时,除了声带振动,外头盖骨和胸腔也会同时产生共鸣。从口中发出传到空气中的声音和录音以及别人耳中听到的声音是一样的。当然,空气中的声音也会进入讲话者自己的耳朵里,如果仅仅是这种传导路径,讲话者听到的声音与录音中的声音是一样的。但是,除了空气传播,声音也能进行骨传导,经头盖骨等部位进行传输。实际上,我们所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这两种声音合成以后的结果。

只有讲话者自己会感觉“这不是我的声音”,其实录音中的声音才是讲话者真实的声音。请大家偶尔录一下自己的声音,确认一下自己的声音究竟会给别人留下怎样的印象。

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的声音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实际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和自以为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就可能出现较大出入。

讲话内容靠声音支撑,而声音并不仅限于音质,所以除了音质,也请大家对其他部分进行客观认知,确保自己准备的内容能百分之百表达到位。

语速

每分钟200字的讲话速度给人一种沉着稳重的感觉,每分钟 300字的语速则给人一种富有气势的感觉。如果大家能够把语速控制在这个语速区间内,然后根据沟通的需要,做到缓急得当,就能使自己的讲话具有节奏感。

语速快的人,讲话时往往嘴张开得幅度比较小,如果讲话时有意识地把嘴张大就能使语速变慢。比起时刻提醒自己“说慢点儿”,张大嘴的暗示能帮助语速快的人更有效地降低语速。

音量

录音时的音量大小、播放时的音量大小都会对音量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仅凭给自己录音并不能准确地了解自己的音量是大还是小。这时,需要引入比较对象。比如,我们在培训课上同时为40位学员录音,录音时的音量设置、距离等都是相同的,有了可供比较的对象,我们就能客观认识自己的音量是大了还是小了。比如,有人就能客观地感受到:“录音时明明已经比平时说话更大声了,但听起来声音还是很小。”

如果大家想检查自己的音量大小,不妨请朋友或家人帮忙,请他们与自己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起录音,这样就能比较出效果。

当然,也有天生嗓门大的人。音量太大并不是好事,那样会干扰听者接收信息,令人心生反感。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音量适中,让人听起来感到很舒服。请大家自行检查自己的音量是否合适。

发音

发音受嘴形和呼吸节奏的影响非常大。通常,就算嘴张得不是很大也是能发出声音的,但是这时的声音会含混不清,听起来不够洪亮。为此,大家可以在镜前进行发音练习,检查自己发声时的嘴形是否标准。

声音不是从嗓子发出的,而是从腹部发出的。人在叹气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从腹部发出的,大家不妨试试,找找感觉。

语气、语调

同样一句话,说话时的语调不同,给人留下的印象也不尽相同。我们会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况下根据当时的心情讲一些相同的话。比如,你工作忙碌了一天,乘坐公交车回家时站了半天后终于有空座,但刚坐下就发现自己面前站了一位老人,心想:“唉,怎么办才好呢,真是没办法呀。”这时,你心里一边纠结一边起身对老人说“您请坐”,假设你一点儿也不累,还有两站就要下车时起身让座对老人说“您请坐”,这两种状态下的声音听起来是非常不同的。

再比如,前辈在指导晚辈写作文,如果晚辈乐于接受前辈的指导,当时说“明白了”的语气和“已经改了3次,还让我继续改”时说“明白了”的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在沟通过程中,人往往注意不到自己的语气、语调,有时语气、语调容易暴露讲话者“抱怨”“缺乏热情”等真实情感,所以大家务必重视语气、语调,避免被自己的语气和语调出卖。

此外,大家在听别人讲话时也要注意区分对方的语气、语调是刻意的还是无意识的。当你与人交流不畅时,当你的看法明明与同事一致,但上司的反应不佳时,一般问题并不是出在别人身上,而是出在你自己的身上。反思自己,往往能找出问题所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