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2.關於靜坐的弔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派,就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或小乘佛教)以及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我的靜坐傳統內觀,就是來自上座部佛教。你可以在釋廣德隸屬的大乘佛教中,找到關於錯覺最廣泛的概念。某些大乘佛教徒甚至支持某種「唯識」教義,主張更為極端的輪迴觀,把經由意識所「知覺」到的事物,都消弭為想像出來的虛構事物。這個派別的佛教思想,顯然最能與電影《駭客任務》產生共鳴,卻不是大乘佛教中最大宗的派別。不過,即便是主流的佛教思想家都接受某種版本的「空」。這是個很微妙的概念,很難只用幾個字來傳達(用很多字也一樣難表達)。不過至少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非如表面上那樣具有鮮明又實質的存在。

此外,佛教還有個很著名的概念,就是「我」也是個錯覺。是的,那個「我」,就是「自我」。在這個觀點中,那個在思考的「你」、那個在感覺的「你」、那個在做決定的「你」,其實並不真的存在。[1]

如果將兩種基本佛教觀放在一起,也就是無我以及空的概念,就會出現一個基進的觀點:你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都不是表面看起來的那樣。

多數人若不認為這兩種觀念十分瘋狂,至少也會感到可疑。我再次強調,既然這兩個觀念的前提是:人們天生就會被迷惑,那麼就不該讓人們對世界的自然反應,阻礙我們探索世界。這本書花了不小的篇幅在探索這兩種觀念,而我希望能展現出這兩項都十分合理。

我們對「那外在」的世界,及「這內在」的世界(也就是腦袋中的世界)會有的自然反應,深深誤導著我們。更重要的是,佛教主張,未能清楚看待這兩個世界,會讓人遭受莫大苦楚。而靜坐,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觀看。

探索佛教世界觀的科學基礎,不是指靜坐可以減少受苦。如果你要的是這類證據,有許多容易取得且廣泛報導的相關研究。這裡的「科學基礎」,除了指人在靜坐以及改變對實相的觀點時,腦袋中所發生的事(我會提到一些更重要的腦部掃描研究)。還意指透過現代心理學提供的所有工具,探究如下問題:

人類為什麼天生會受騙、受迷惑?這又是經由哪些特定方式達成?這些幻想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幻想何以讓我們受苦?我們又是如何因此導致他人受苦?何以佛教驅逐幻想的解方會有用,特別是其中靜坐的部分?要讓這解方充分發揮作用,又意味著什麼?換句話說,靜坐之路難以達成的狀態(有時稱之為覺知),真的符合解方所承諾的結果嗎?以全然的澄明看待世界,又會是什麼樣子?

既然談到世界:那麼,要拯救世界,讓這個星球不因部落主義心態的蔓延而落入混亂和殺戮的處境,真的只要淨化全世界人們的視界就好嗎?我不應該用「只要」這兩個字,因為如果錯覺顯然深深鑲嵌於我們的內在,那麼要驅逐這種錯覺,必得耗費一番功夫。儘管如此,若能知道為了永久的和平而奮戰,是否也同時是替真理抗爭也不錯。只要我們承擔起拯救世界的艱鉅任務,那麼一箭雙鵰又何樂而不為!另外,這樣想也很好:當人們追求著解脫之道(藉由靜坐,試著把世界看得更透澈,並在這過程中縮減自身所受的苦),也正廣泛地在幫助人類。對個人救贖的追尋,也因此躍升為對群體救贖的探索。

要進行這項重大探究,第一步就是更仔細地查看我們的感受:疼痛、愉悅、恐懼、焦慮、愛、情欲等等。這些感受在形塑我們的知覺時,扮演了很重大的角色,甚至比多數人所理解的都還重要。但感受是可靠的嚮導嗎?

下一章,我們就要來探究這個問題。



在大乘佛教中(基於種種原因,這部分我會在第十三章專章討論),「空」這個字通常涵蓋了「無我」這個概念。但在上座部佛教,「無我」基本上與「空」的所有廣泛概念分開處理(空的概念在上座部佛教則較不那麼顯著)。在這本書中,我在使用「無我」和「空」的概念時,意義不會重疊。本書中的「空」,會比大乘佛教所指更為狹義,純粹是指「那外在」的世界。↑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