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3.感受何時會成為錯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在這個章名之上,還盤旋著更大的問題:這裡我們到底要討論什麼?錯覺就是某個東西看起來是真的,但其實不是。甚至是,當我們說這些感受是「真的」還是「假的」,又是什麼意思?感受就在那裡,如果我們感覺得到,那就是感受。是真的感受,不是想像出來的感受。完畢。

關於這個觀點,還有些東西需要補充。事實上,佛教哲學的其中一個重要教導就是「感受」。如果我們接受感受的來去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把它們視為具有深刻的意義來應對,我們通常會過得更好。學習接受感受的來去,是正念靜坐的重大部分。已經有許多獲得滿足的靜坐者證實,這是有功效的。

儘管如此,說這有效,不等於說這在智性上也是卓有成效的。你對某些感受的反應較小能讓你過得更快樂,不等於你對這個世界有更真實的認識。或許這就像是麻醉劑,隔絕了真實世界透過感受給你的反饋,因而麻痺了你的疼痛。或許讓你進入夢想世界的是靜坐,而非你的正常意識。

如果我們想知道靜坐是否真能讓你更接近真相,探究這點能幫上你的忙:「若不是靜坐讓你從某些感受中解脫而出,那些感受是否就會把你帶離真相?」所以我們需要設法處理這個公認難對付的問題:「我們的感受在某種程度上是『假的』嗎?還是『真的』?還是有些是假有些是真?又,哪些是假哪些是真?」

要處理這些問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回溯到演化時期,回溯到那遙遠的過去。回溯到人類首度出現感受的時刻。遺憾的是,無人知曉那一刻是何時,甚至不知大約是何時。要回溯到動物出現的時刻嗎?是哪種動物?爬蟲類?是漂浮在海面的黏稠物?還是細菌之類的單細胞生物?

之所以很難界定那個時刻,原因之一是人類的感受有項奇特的特性:你永遠無法絕對、斷然地確定,在你以外的其他人或其他事物擁有何種感受。感受的其中一部分定義就是,這是私密的、非外顯的。所以,例如我就無法確實知道,我的狗佛雷瑟是否擁有感受。也許搖搖尾巴就單純只是一個動作,沒有其他意義!

不過,一如我嚴正懷疑自己是唯一擁有感受的人類,我也嚴正質疑人類是唯一擁有感受的物種。我猜想,我的黑猩猩遠親看似受到痛苦時,牠就是真的很痛苦。而如果從生物行為的複雜性下手,由高到低去探究,也就是從黑猩猩開始往下到狼、蜥蜴、水母,甚至到細菌(搞什麼!),我還真不知道要從哪裡畫出「以下生物無感受」的界線。

總之,不論感受是何時首度浮現,行為科學家大致能同意「好感受」和「壞感受」的原始功能,就是驅使生物去趨近那些對他們好的事物,以及避開那些對他們壞的事物。例如,養分能讓生物存活,因此天擇機制會偏愛那些能給予生物感受的基因,引導生物趨近含有養分的東西,也就是食物。(你可能對這種感受十分熟悉。)相反地,那些會傷害或殺死生物的東西,最好避開。因此天擇會給予生物傾向於避開這些事物的感受,也就是厭惡感。趨近或避開是最基本的行為選項,而感受看來就是天擇讓生物做出(就天擇而言)正確抉擇的工具。

畢竟,一般動物不會聰明到能思考:「嗯,這個東西富含碳水化合物,可以給我能量,所以我要建立習慣去趨近它、攝取它。」事實上,一般動物甚至沒有聰明到能去想:「食物對我好,所以我要趨近它。」

感受因而成了這類思考的代表。在寒冷夜晚,營火釋放出的溫暖令人心動,意味著保持溫暖對我們而言比保持寒冷要有益。碰觸到火所引起的疼痛,意味著這對我們而言太熱了。諸如此類的感受就是傳達訊息給生物,告訴牠們哪些東西好、哪些又對牠們壞。一如生物學家喬治.羅梅斯在一八八四年(達爾文《物種源始》問世之後二十五年)所說的:「愉悅與疼痛必然是伴隨著生物演化過程而產生,由於生物在這個過程會獲益但也會受害,因此這些感受是為了讓生物接近對其有益的,避開對其有害的。」

這提供了一個方向,讓我們思考感受是真是假的問題。

感受是內建於生物體內的設計,讓我們對周遭事物做出判斷。通常,這些判斷是關於這些事物對生物的存活好壞(即使有時是關於對該生物的近親是好還是壞,特別是對其後代,畢竟近親與自己擁有這麼多相同的基因)。所以我們可以說,如果生物內建的判斷是正確的,也就是,如果那些驅使生物接近的事物對牠是好的,或是那些驅使生物避開的事物對其確實是壞的,那麼這些感受就是「真的」。我們也可以說,如果感受導致生物踏入歧途,也就是生物追隨感受所獲得的事物對其是壞的,[1]那麼這感受就是「假的」或是「虛幻的」。

這並不是在生物學脈絡下唯一能定義真假的方式,但這確實是其中一種手段。所以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定義可以讓我們獲得多大的進展。



老調重彈


回到糖粉甜甜圈。對我個人而言,甜甜圈會帶來非常溫暖的感受,溫暖到如果我聽任感受的引導,早餐、午餐、晚餐以及點心都會吃甜甜圈。不過,我也確實被告知,每天吃下那麼多甜甜圈對我不好。所以,我猜想自己所感受到的糖粉甜甜圈吸引力,可說是假的:這些甜甜圈讓我感覺很好,但這是錯覺,因為這些甜甜圈對我並不好。這當然是讓人難以接受的消息,讓人想起美國歌手路德.英格拉歌曲中的悲傷歌詞:「如果愛你是場錯誤,那我寧願犯錯。」

這倒讓我們懷疑:天擇怎麼會讓這種事情發生?感受難道不應該引導我們做出對自己好的事情嗎?確實應該如此,但問題在於:我們的感受是天擇在特定環境中所設計的,而這個環境裡沒有垃圾食物,能得到的最甜美食物就是水果。因此,嗜甜能為我們帶來好處,能給我們「真的」感受,因為這些引領我們走向那些對我們好的事物。但在現代,以「零卡路里」烹飪科學為特色的環境中,這些感受就變成「假的」,或沒那麼真實可靠。有時感受會告訴我們某些東西對我們是好的,但其實不然。

回到人類初次出現感受的時期,有些感受當初對我們祖先是有益的,現在卻未必對我們有好處。就拿「路怒症」來說,你會想對那些在車道上對你做出不當行為,或是對無禮駕駛的人飽以老拳,這是十分人性的表現。但你也得承認:即便被激怒是不愉快的,但是憤怒的感受本身,卻帶有幾分愉悅:你覺得自己在發出「正義的怒火」。而佛陀也說,憤怒乃「端蜜而根毒」。(編注:出自南傳佛教《相應部》,指憤怒帶著其有毒的根與甜蜜的頂端。其中「端蜜」指的是回報憤怒、回罵非難、回擊攻擊後所出現的歡樂之感,而「根毒」是指苦果)

你可以了解,為何天擇讓正義的怒火充滿吸引力:在小型的狩獵採集村落中,如果有人占了你便宜,諸如偷你的食物、竊取你的配偶,或是視你如糞土,你就該給他點教訓。畢竟,如果他學會藉由傷害你來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可能會一而再、再而三做出同樣的事。更糟的是,周圍的人也會看到你是可以欺負的,因而用同樣方式惡待你。在這種關係緊密又封閉的人際環境中,是值得你花點時間為自己遭受的委屈大發雷霆。你會去對抗欺負自己的人,面對面來場激烈的搏鬥。即使打輸了,甚至被揍得很慘,你的對抗行為仍在告訴周遭的人,你不是可以任意踐踏的,而這樣的訊息隨著時間過去,還會有加乘效果。

你或許已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