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3.感受何時會成為錯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 />


幻想的層級:回顧


如果我說自己已經完成了我的工作,你應該會覺得有點受騙──不是被我騙,而是被你的感受所騙,而我甚至還沒提到這份感受對你所做出的最深沉、最微妙的欺瞞。我稍後會再提到這點。此時,先讓我們回顧一下感受會誤導我們的幾種意義:

一、即使是在原先演化的「自然環境」中,我們的感受就不是為了準確描述實相而設計的。感受的設計,是為了讓以狩獵採集為生的祖先,能將基因傳遞給下一代。如果讓他們「看到」其實並不存在的響尾蛇並對此感到害怕,意味著欺瞞祖先們,那就這樣吧。這種等級的錯覺,也就是「自然的」錯覺,有助於解釋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有諸多扭曲。尤其是在社交人際的世界:這錯覺扭曲了關於我們自己、朋友、親人、敵人、偶然熟識的人,甚至是對陌生人的想法。

二、我們實際上並未置身於「自然環境」,這讓我們更加無法信賴自己的感受能引導我們趨近實相。為了製造錯覺所設計出的感受,例如看到實際上並不存在的響尾蛇,或許至少可以增加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可能。但在現代環境中,這些具有演化意義、有利祖先生存的各種感受,卻會導致不良後果,可能只會降低生物存活的期望值,如暴怒及嗜甜都是好例子。這些感受都曾經是「真的」,至少能引導生物做出多少對牠們有利的行為,具有實用的意義。但現在,這些感受很可能只會誤導牠們。

三、 這一切的背後,都是幸福的幻想。一如佛陀所強調,我們不斷嘗試要讓感受變得更好,往往只會高估「更好」能持續的時間。更重要的是,當「更好」結束了,隨之而來的就是變得「更壞」:如不安的感受、渴望更多。但是早在心理學家提出「快樂水車」的理論之前,佛陀早就洞悉這件事了。

祂沒能洞悉的是感受的根源。我們是由天擇一手打造,而天擇會極力擴充基因的繁衍,就這麼簡單。天擇不在乎實相本身,也不在乎永久的幸福。只要那個妄想可以驅動我們祖先的基因前進,天擇樂於迷惑我們。事實上,天擇甚至不在乎我們暫時的幸福。它只關注所有這些錯誤肯定所要付出的代價:連續九十九次受到響尾蛇的虛驚,對於人的心理健康會有所影響。

當然,好消息是在第一百次的驚嚇後,可能就保住了我們祖先的老命,我們才得以出現在人世。儘管如此,我們仍會產出錯誤肯定的後代,不僅是響尾蛇的那種錯誤肯定,還有其他種種恐懼以及日常焦慮。有認知行為治療之父稱號的亞倫.貝克寫道:「後代得以續存的代價,有可能就是自己一輩子的不適。」或是如佛陀會說的,這是一生的苦。或許祂還會再加上一句:「但如果你能正面解決心理因素,這個代價是可避免的。」

當然,這章不是在全面抨擊人類的感受。我們的某些感受(或許是大多數感受)是能適切地幫助我們,不會大幅扭曲我們對實相的觀點,還能幫助我們活下來並繁衍後代。我會受到蘋果的吸引、會對手握刀片及成排摩天大樓反感,全都有好的目的。儘管如此,我希望你能了解讓感受接受檢查的好處:查驗看看哪些值得繼續遵從,哪些不值得盲從,然後讓自己從那些感受中解脫。

我希望你也能了解這為何是困難的。就感受的本質而言,要從有害的部分裡辨別出有價值的片段、從誤導的部分中分辨出可靠的環節,是十分困難的。但所有感受的共同點就在它原初的「設計」,都是用來說服你遵從自己感受的指引。感受讓你覺得這當然就是正確而真實的,並積極勸阻你客觀地查看。

也許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我花了這麼久的時間,才掌握到正念靜坐的訣竅;為什麼我得完全沉浸在靜坐之中,並且在禁語禪修營耗掉整整一週,才能讓靜坐「成功運作」。但這不是唯一的理由。在感受影響我們的方式之中,還有其他東西會讓我們難以扭轉劣勢、無法翻轉我們與感受之間的主僕關係。而心智運作的方式中,也有其他事物會讓心智難以在第一時間沉浸在靜坐狀態。確實,我得要到首度參加禪修營之後,才開始了解達到讓正念靜坐真正發生作用的境地,有多麼困難,以及困難背後的原因。

我得再次強調,要付出努力才會有回報。此外,我直到在禪修營中才了解正念靜坐能夠給予的回報有多麼大。我擔心自己沒能完全呈現出靜坐的體驗,但是這份回報確實遠超出本章節所暗示的。

開始掌握一些更加棘手的感受是好事,而知道這些感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是「假的」,也能幫助你的話,那就更好了。但是,馴服棘手的感受可能只是第一步。正念靜坐還有其他向度,也有遠比了解「或許臣服於路怒並不怎麼好」更深刻、更微妙的洞見。



有些哲學家認為,感受其實永遠不會導致生物做任何事。這想法稱為「副現象論」(epiphenomenalism),也就是主觀經驗會受生物物理運作的影響,但從不去影響這些運作。如果副現象論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我用來描述感受的原始功能,也就是讓生物趨近╱避開對牠好╱壞的事物,嚴格來說是不對的。(事實上,在副現象論的觀點中,感受的存在是種神祕的事物,因為它們沒有明顯的功能。)但即便如此,我們可以公允地說,不愉悅的感受會伴隨著使生物避開對牠們不利事物的行為,因此不愉悅的感受表明了,在天擇的「觀點」中,厭惡是恰當的。在這種意義上,感受的意義在副現象論的意識觀與在其他理論的意識觀,基本上是相同的。而且,順帶一提,如果副現象論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行為科學家所說關於感受的大部分內容(也就是力陳或暗示感受具有功能性)嚴格來說並不準確。因此,嚴格來說,行為科學文獻應該充斥著免責聲明,就跟我在這邊所做的聲明一樣。但是,這些免責聲明並不是要從根本上破壞感受與行為隨附出現的分析。↑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