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9.「自我」控制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時,會讓產生這些感受的模組獲得某種報償。如果你觀察到對某人的仇恨感受,並且只是繼續觀察,那麼這種感受就不會去做它有可能會做的事。例如想像報復一個曾做了讓你懷恨在心之事的人。如果你真的耽溺於這種復仇的幻想,感覺會很好,對吧?有什麼比想像一場可怕的命運,降臨在該死的敵人身上更令人愉快?而這之所以能帶給你良好感受,大概就是模組在天擇的設計之下要你去做的事情:設想破壞對手、傷害敵人的方式。因此,從天擇的角度來看,該模組理應完成讓你耽溺於復仇幻想的使命中,而獲得獎勵,而這個獎勵會使模組在下一次更強大。

這不是天擇設計憎恨要完成的唯一任務。若能讓你對討厭的人說些可惡的話也很不錯(因此沒能行使佛教徒所說的「正語」,也就是八正道的八條道路之一)。這能讓你感覺良好,但就如復仇幻想的正向強化,如果在你看到憎恨的感受來臨時,是以正念看待它而不是屈服它,這種正向強化就不會發生。

總而言之,雖然我們經常將自我控制一詞與顯著的自我放縱(如注射海洛因、猛吞巧克力等等)連結在一起,但事實證明,我們從這些明顯的案例中習得的教訓,能帶著自己超越它們。憎恨和注意力短暫都是自我控制的問題,可以透過正念解決。

自我控制是個稍微含糊的術語。有人認為這是指對自我的控制,有人則主張這是指由自我來控制。無論是哪種意思,這在佛教典籍中都是奇怪的詞,因為按佛教來說,自我並不存在。而如果自我不存在,我們如何談論自我控制?如果沒有理性的駕車者,我們如何決定做正念靜坐?

現在,我要重複自己之前所說的話來解決這個問題:不要一直圍繞著「自我」是否存在的問題打轉,只要使用無我學說中有用的部分即可,尤其是你的感受(對香菸的衝動、研究智慧型手機的衝動、憎恨的衝動),在本質上並非是你的一部分。你可以觀察這些感受是什麼:某些模組試圖要增強的東西。你越是以這種方式觀察(正念觀察它們),它們擁有的力量就越小,也越不會成為「你」的一部分。

即使休謨本人認為自我並不存在,但他一定覺得我們所說的自我控制是可能的。他將復仇和憎恨等「暴烈」情感,以及美麗之愛等「冷靜」情感區分開來,並指出:「一般來說,暴烈的情感對意志影響更大。人們經常發現,這些經反思確證並得到決心所支持的冷靜情感,即使是在最狂暴的動作中也能夠獲得控制。」他寫道,這甚至有可能讓冷靜的情感擁有「超越心智的絕對命令」。

除此之外,正念靜坐還試圖讓冷靜的情感帶來更多力量,然後削弱暴烈情感的力量。儘管有人猜測休謨接觸過佛教哲學,但他似乎並不知道正念靜坐。然而,當他描述賦予冷靜情感的好處時,他聽起來像是一位現代的靜坐老師,頌揚生活在當下的美德。他寫道,如果我們不能給予冷靜的情感力量、如果我們讓暴烈的情感領我們度日,我們將會錯過「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美好滋味」。

我們經常認為,幫助人們應付自我控制問題,只是純粹治療性的鍛煉而已。當然,幫助人們戒菸或者脫離海洛因,的確可稱為治療。但是,當你看到自我控制的討論可以無縫接軌到克服憎恨的研討(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裡看到美的問題)時,你就可以看到「治療」和「道德熏陶」,以及「治療」和「靈性提升」之間的界線有多麼模糊。

這並不奇怪。根據佛教哲學,我們稱之為治療和靈性的問題,都是看不清事物所導致。更重要的是,在這兩種情況下,看不清事物的部分原因,都是由感受誤導所致。要看透這些感受,首先就是要「看到」它們,「覺察」到感受是如何普遍又微妙地影響我們的思緒和行為。

在接下來幾章,我們將會探討這個影響更微妙的層面。我們將從「治療」,逐漸探討到「靈性」層面。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