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4.涅槃究竟是什麼?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無法區分佛教「有為」的概念,與西方的因果概念。然而,在我看過那些做出區別的努力之後,只是讓我認為兩者並不具深刻意義的差別。這些區分有時會以過分簡單的術語描述西方的因果概念,彷彿西方科學無法容納多種影響的複雜相互作用。↑

實際上,這與第十三章中的「因緣」是同一術語。與佛教和其他傳統中的術語一樣,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用法。當這個術語用於空的概念時,使用側重於相依性涵義的「因緣」會更貼切、更具啟發性;當這個術語用於涅槃的概念時,側重於因果涵義的「緣起」則更切題、更具啟示。↑

嚴格來說,我對於緣起的一般意義描寫是不完整的。古代文本中的經典表述繼續補充,如果某事物不存在緣起,那麼該事物就不會出現;如果某事物的緣起終止,那麼某事物就會終止(當然,以上都與西方的因果概念一致)。至於緣起較不通用的意義,則是並非所有的早期佛教文本在談論因果時,都會出現「十二」這個數字,但十二緣起的序列已成為迄今最廣泛接受的表述。↑

這兩種涅槃有時被描述為實現涅槃的兩個階段,其中因死亡而實現的涅槃,稱為「般涅槃」,也就是完全涅槃;在死亡之前經歷過的涅槃,在某些古代文本中被稱為「有餘涅槃」。在這種狀態中,當事人已經獲得開悟,也已克服了「渴愛」造成的痛苦,但是他的存在繼續涉及肉身的體現,以及不可避免的疼痛(例如身體傷害),但他能在正念以及平靜之下忍受痛苦,並且不會帶來那種在開悟之前所受的苦。雖然如此,他仍無法經歷一天二十四小時的純粹妙樂。↑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