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5.開悟能帶來啟發嗎?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前提也輸入了所有動物的生命中,你可以透過各種方式看到這點。例如,動物會互相殘殺。這包括人類這種動物,儘管人類通常會以更巧妙的方式維護自身的特殊性,例如會靜靜地破壞競爭對手。事實上,「特殊性」的這個前提,指導了我們最一般的行為。如果你正想招計程車,發現旁邊也有人想招車,即使你知道對方是醫生,正要趕去救人,你還是會自然而然把手臂抬得更高,好讓自己趕在對方之前招到車子。

「外部無我經驗」這個開悟的元素,消解了你和世界之間的邊界,因此你和所有生命之間的利益會維持連續狀態。這要放棄天擇內建在我們身上的最基本戒律:我很特別,因為我是我。而這是反叛。

但這是真的嗎?開悟過程中所抗拒的天擇價值真的是錯誤的嗎?是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錯的。思考當前形勢的荒謬:這個星球上,充滿許多人要把自身利益擺在幾乎其他所有人之前,但是不可能每個人都比其他人重要。因此,天擇價值體系的核心原則其實有內在矛盾。那麼,抗拒它,幾乎可說是讓你更接近真相了。在外部無我經驗的例子中,反叛主宰我們的價值,似乎相當於日常意義上的開悟:它使我們朝向更真實的世界觀。

至於內部的無我經驗呢?在內部經驗中,你不再「擁有」你的思緒和感受,並且也會抗拒天擇的價值觀。畢竟,我們大腦會有的各種思緒和感受,最初就是透過天擇來設計的,以照顧承載著我們基因的載體。因此,認定這些思緒和感受屬於自己,從而讓它們擁有我們,通常只是維護自我特殊性的另一種方式。

因此,當我試著招攬那輛計程車,並試著阻礙我旁邊那個比較不重要的人時,我就是「擁有」自己的欲望,想盡快坐進計程車,然後前往我特別重要行程的下一站。如果我放開那種感受,並停止認定它屬於我(也就是說,我朝著內部無我經驗邁出一步),我就是拒絕天擇的主張,拒絕認為自己很特別。

天擇,接招吧!

對於前一章靜坐打鼾者的情況也是如此。一旦我認同了自己對他的厭惡,我就是遵守天擇的指示,認為自己很特別(一定比那個在我靜坐時補眠的傢伙特別!)。當我不同意這些感受,我便經驗到一點無我,並蔑視了天擇的價值觀。

我不知道極致的無我經驗究竟是什麼樣子,但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我的特殊感、我的特權,將接近消失點。而如果這種特殊感確實是錯的,是藉由天擇植入我們的錯覺。那麼,它有多麼接近這消失點,我就有多麼接近真理。



空的真理


佛教所宣稱違反直覺的形而上真理中,最著名的除了「無我」,就是「空」。兩者既是哲學理論,也是靜坐經驗。

如果你要求「佛教哲學家」捍衛空的觀念,他們就會談論萬物如何透過相互連結,以至於不能擁有獨立且自給自足的存在。如果你要「我」捍衛空的想法,我會採取不同策略:我會專注於空的經驗,而不是哲學理論,並申論這種經驗在某種意義上比我們對世界的一般經驗更有效、更真實。

關於空的真相論證,基本上與我剛為無我真相所做的論證是相同的。空的經驗就像無我經驗,蔑視並否認天擇的荒謬斷言,也就是否認我們每個人都比其他所有人更重要。但是在此處,這個論證的邏輯並不如在無我的例子中明顯。所以,就讓我們仔細探究它。

你可能還記得,所謂的空,大致上就是事物沒有本質。而本質的感知似乎是隱約圍繞著感受旋轉,任何事物的本質都是由它喚起的感受所塑造。當事物沒有喚起太多感受,當我們對事物的正常情感反應被削弱,我們會認為這些事情是「空的」或「無形的」。至少,這是我的觀點,而這種觀點獲得心理學的支持,也獲得某些十分老練的靜坐者的證實。

因此,如果你想知道:「空是否比我們一般對世界的理解更接近真理?」可能也會想了解:「是怎樣的感受會帶來這些一般的理解?是怎樣的感受會創造出本質感?那些油然而生的感受,是否應該成為真相的指南?」

能讀到這裡的讀者,應該都已經知道答案了。我們已經在書中各處(包括本章前面)碰觸過這個問題,而答案自始至終是:對實相而言,我們的感受在某種意義上並非是可靠的指導。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確定,如果我們對事物本質的直覺,確實來自我們對事物隱約的感受,那麼這個事實本身就應該激發我們去懷疑這種直覺。

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感受應該比我到目前為止所提及的更不可靠。這是頗為宇宙論的意義,而要解釋清楚,則需回頭重新審視:感受一開始是為了什麼而存在。但是,如果你現在無法以宇宙論的層次來思考開悟的意義,要到何時才可以?所以,讓我們回頭並重新審視吧!



感受在宇宙論背景下的意義


在生物出現知覺之初,當感受首次出現在生活世界之中,它們的任務,就是照顧生物,尤其是讓生物去接近有益的東西(如食物),並避開有害的東西(如毒素)。隨著生物越變越複雜,感受引發的行為也越變越繁複,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接近或避開,例如向那些對你不利的人大聲吼叫,以及恭維可能對你做出有益事情的人。

換另一種方式來說,從演化目的來看,感受是對環境中事物的隱含判斷,推測它們是對生物體有益還是有害,以及哪些行為(接近、避開、尖叫還是奉承?)會對生物體有用。

正如第三章所闡述,這顯示感受有真假之分:這些判斷是否準確?特別是在現代社會,這些感受有時並非分毫不差。我們目睹了路怒、焦慮,以及各種不符合典型二十一世紀人類利益的感受。

但請注意「符合⋯⋯利益」這句話。以特定生物體的利益做為判斷,是否就是準確的判準,就是接受天擇的基本參考架構?你,這個特定的生物體,是特殊的。你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利益,因此你的特定觀點(用來判斷與這些利益相關的一切),是評估世上事物善惡的恰當觀點。天擇所培養出的感受與知覺,是否就該從你的特定觀點(或是任何人的特定觀點)來評量?

在繼續往下談之前,我要保證的是,我不會要你開始忽視所有為自己著想的感受。每個人都會花費一定的時間來照顧自己以及我們所愛的人,這樣做也是有道理的。我不會建議你,放棄過去基於你和自己所擁有事物的特殊性而做的所有事情。例如,你應該繼續吃東西,還有刷牙。(想想,要每個人去刷對方的牙齒有多麼尷尬!)你應該把生病的親戚帶到醫院,雖然這些親戚實際上並不比你鄰居的親人重要,但是人們會照顧那些住在同屋簷下的人,一定是此舉為社會帶來了一定的功效。鼓動你去做這些事情的,是感受,而在這些情況下,我會說你可以相信自己的感受。

這當然包括傳遞本質感的感受。儘管如此,嚴格來說,這是一種為自己著想的感受,讓你的家能擁有家的本質,而我想不到有什麼理由要與這種感受對抗。受到自己的家所吸引是很好的,比被吸引到隨機選取的家庭更舒適。一旦你在家裡,一定都會感受到狗、貓、兒子、女兒、配偶或伴侶的本質(除非,家庭內部的緊張關係,已經把其中一種本質從溫暖柔順的感受,轉變得冰冷尖銳)。在某種程度上,從你的角度看世界,對於社會功效甚至社會和諧而言都有好處。而且,當然還有能讓你感到簡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