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5.開悟能帶來啟發嗎?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單的愉悅。而這也是你處理日常事務時,頗能自我防衛的方式。

但是,如果你不是在處理你的日常事務,而是在問基本的形上學問題呢?如果你想問的是,當你試著去釐清這些感受在傳遞本質感時所培養出的知覺,是否在某種客觀意義上為真?我們應該從你的角度,還是從任何特定者的角度,提出這類問題呢?



愛因斯坦,以及開悟


愛因斯坦因為問了類似的物理問題而聞名。

他承認我們對物理世界的直覺(例如物體移動速度有多快),能有效引領我們應對這個世界。畢竟,出於實際目的,重要的是相對於我們,東西移動得有多快。但是他說,如果你想要更深入了解物理學,你需要從自己的特定角度,甚至從任一個特定角度脫離出來,並且問:假設我不占據任何位置呢?這樣一來,既然我無法問東西相對於我移動得有多快,那麼質疑東西移動得有多快,確切意義為何?這樣的問題引導他提出了相對論,並認識到E = mc2。(編注:亦稱為質能轉換公式,探討能量與質量相互的關係)

好吧,既然這種探究問題的方式對愛因斯坦來說已經足夠,那對我來說也就綽綽有餘!一個問題能夠引導人類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理解物質與能量之間的關係,會在啟蒙人類的歷史留下良好紀錄。因此,讓我們用類似的方式,來探問關於本質的問題:當我們放棄自己特定的視角(也就是感受在形成所感知事物的本質時,所要服務的視角),本質會發生什麼改變?

我認為答案是:本質消失了。畢竟,沒有要服務的視角,就不會有感受。正如在第十一章提到心理學家羅伯特.札瓊克的解釋:「情感判斷總是跟自我有關。他們以被判斷的物體為參照點,來認定判斷的狀態。」在沒有特定觀點的情況下(不根據你,也不根據其他人的觀點),情感判斷這整個想法(也就是感受)毫無意義。如果你真正並完全採納愛因斯坦所採用的觀點,也就是你超越了自我(任何自我)的角度,並且不從任何特定角度來觀察事物,那麼本質就會隨著一開始所創造出的感受一起消失。

當我們這麼做,當我們超越了自我的視角,就會感覺自己也超越了整個物種的視角。畢竟,引導我們度日的基本思緒和感受(也就是那些旨在照顧我們的事物),從廣義上來說,就是我們物種的特徵。雖然在細看之下,我的屋子散發出「家的感覺」可能很獨特,但粗略來看,很多人對自己家的感覺都是一樣的。

但是,其他物種當然也有自己看待事物的觀點。如果我們要徹底遵循愛因斯坦的方法,並假設沒有任何一種觀點具備獲致真理的特殊地位,那麼我們不僅要超越個體的視角,還要超越整個物種的視角。我們必須放棄這樣的假設,不再認定自己看事物的方式,本質上比其他動物更有效。

因此,例如:人類被灌輸對蛇的恐懼,等於判斷蛇是壞的、應該要避開。但是,同一條蛇對同物種成員所引發的欲望,卻意味蛇是好的,是可以交尾繁衍後代的東西。腐爛的肉讓我們感到厭惡,因為接近它有可能會接觸到微小的寄生蟲;但是從微小寄生蟲的角度來看,腐爛的肉是理想的用餐環境。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惡臭、不流動的沼澤令人退避三舍,但如果你是蚊子或鱷魚,這沼澤會讓你趨之若鶩。小熊貓把母熊貓糞視為美食,但我想我不敢領教。



佛教徒在談論日常感知的虛幻性時,有一部分就是在講這種判斷的相對性。生活在公元七世紀的印度佛教學者月稱表示,人類眼中的水,在某種神的眼中可能像是甘露,而在餓鬼眼中則可能像膿或血,而且嘗起來也是這樣。(所謂餓鬼,我只能說是一種你絕對不會想轉世成的東西,其他我就不想多說了。)

如果月稱在達爾文出現後才開始寫作,他可能會這樣說:我們對好壞的整體觀念、對感受的整體景象(恐懼、欲望、愛,以及其他許多傳達給我們日常思緒與知覺的感受,不論有多顯著或有多隱約),是我們物種特定演化史的產物。

如果與犰狳發生性關係是我們祖先可以將自身基因帶入下一代的唯一途徑,我和你就會認為犰狳很有吸引力。不僅僅是離奇得可愛,而是非常誘人。你可能無法克制自己去愛撫牠們。德州鄉間道路上的司機可能得時時警戒,且三不五時就緊急煞車,好跟犰狳來場即興的翻雲覆雨。而且,不用說,殺害無辜的犰狳會是最嚴重的道德罪過。

這讓我們很想摒棄這種演化假設,將之貶低為毫無意義。當然,若水果對我們的物種來說有毒,而塵土中含有碳水化合物,那麼就不會有人愛吃甜,而節食最大的挑戰會是控制自己吃土的欲望。

但這又如何?我們一直都知道,有些東西(例如好吃或是性感的東西)是「主觀的」。所以,關於「什麼食物和伴侶是有吸引力的」這種問題,並不適合用來思考「某些認為是真的事物,是否確實為真」。沒有人會認定「可口可樂比百事可樂好喝」跟「四大於三」具有同樣意義。

但事實上,我對此並不那麼確定。我見過人們爭論著什麼是偉大的葡萄酒?什麼是偉大的藝術?彷彿他們確信自己真的是對的,而另一個人是錯的。感受,就是這回事。當我們談論感受在塑造本質時所發揮的作用時,這一點尤其正確:感受可以如此隱約地做出判斷,以至於我們沒有意識到,正是這種感受在為我們做判斷。所以,我們認為判斷是客觀的。

當我看到一輛法拉利,並感受到「新奇、昂貴跑車的本質」時,我不會想著「但這只是某個特定物種的特定成員意見」,因為這種感覺太隱約,甚至無法成為正式的意見。更重要的是,當我在駕駛身上看到「愛現有錢人的本質」時,我可能也不會對這種判斷打折扣。因為我的反思能力可能不足以意識到這是一種判斷,而感覺這更像是個簡單的事實。這就是本質感知的作用方式:它把判斷隱藏在本身就很微妙、平凡,甚至經常逃過意識監測的感受之下,再偷渡到我們的心智。而這些感受,即所感知本質的這些基本要素,天生就與特定的視角相關,也就是某個物種的視角,或者是(如上述的法拉利之例)同物種內某個體的視角。從愛因斯坦認為最真實的觀點(沒有特定視角的觀點)來看,感受甚至不存在,因此本質也不存在。

再次強調,我並不是鼓勵你放棄我們從演化資產中獲得的全部感受和思緒。如果你跟我一樣,把生存列為你的優先事項,那麼你逃避蛇的傾向就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假設(只是個思想實驗)你的目標不是要盡可能活得久,而是盡可能看清事物;假設你想要以比其他物種都要寬廣的視角來看待這個星球上的生命,以及大體上的實相;假設你想從更客觀、更超越、更「真實」的視角來看待它,那麼,你就不會想帶著任何物種的情感偏見,不帶著人類與生俱來的恐懼、厭惡和嫌惡,也不帶著公蛇對母蛇那種自然產生的欲望來看待蛇。你不會想從人類的角度,也不會想從蚊子的角度來看沼澤。你希望不要以自身物種(或任何其他物種)為了把基因帶入下一代而演化出的感受,來看待實相。

像愛因斯坦一樣,你希望的是:不從特定視角出發的觀點。



宇宙的觀點


說到「不從任何視角出發的觀點」,就一定會想到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他還以此為標題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不是關於佛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