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0 雷 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显而易见,同时代的人都对哈拉尔·西格森(Harold Sigurdson)有着深深的敬畏。11世纪70年代,不来梅的亚当(Adam of Bremen)形容他为“北方的雷电”(the thunderbolt of the North)。普瓦捷的威廉评论道(尽管是转述他人评论),他是“普天下最强之人”。哈拉尔生于1015年前后,是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Olaf Ⅱ)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拉尔在十几岁时被迫远遁异国,并最终在基辅罗斯大公智者雅罗斯拉夫(Yaroslav the Wise, King of Russia)的宫廷里度过了几年。之后,他便像无数的维京前辈一样,一路涉险,到南方寻找机会。最终,他到达了拜占庭(Byzantium,罗马帝国的东部残余)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先后为几代皇帝东征西战,最终声名显赫,权倾一时。名利双收后,他于11世纪40年代中期重返斯堪的纳维亚。在使用了他磨炼多时的技能后,他便夺得了挪威的王位。随后,他以铁腕治理国家,不但向邻国开战,而且还处决异己。难怪后世的挪威史学家在回顾他的一生时,总是称他为“铁腕统治者”(Hardrada,又可译为“哈德拉达”)。1

这一响亮的绰号直到13世纪才见于史册。这一事实也提醒了我们,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哈拉尔史诗一般的人生或许给其同时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们并没有用纸笔将其记录下来。这并不是意料之外的事。在很大程度上,11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仍是一个非基督教社会,大部分人都目不识丁。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的挪威萨迦首次提到了他的统治,而这些文献是在它们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后近150年所创作的。其中,最著名的萨迦则是所谓的《哈拉尔王萨迦》(King Harold’s Saga)。这一萨迦为冰岛历史学家斯诺里·斯蒂德吕松所著。斯诺里逝于1241年,而该作则写于13世纪20年代到13世纪30年代期间。也就是说,这一萨迦是在哈拉尔去世后近200年才完成的。

既然这一文献的年代如此晚近,那么它的可信度又如何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根据斯诺里的描述,认定斯诺里吸取了早期萨迦和一些口耳相传的故事中的内容。毕竟,他的记叙和这些故事都是那么相似。同时,作者斯诺里自认他的记载十分客观。在好几个段落中,他都试图向读者证明他治史的良心。例如,在《哈拉尔王萨迦》的中间部分,他指出,自己略去了主人公的很多功绩。“部分是因为我对此知之甚少,部分是因为我不愿把无法证实的东西写进来。尽管我被告知过有关他的各种故事,也听过他其他的事迹,但对我来说,续写总比订正要好得多。” 2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斯诺里的真诚。但是,唉!我们还是不能像相信当时的文献一样去相信他的故事。对于其中的细节,我们就更要抱有怀疑的态度了。他对哈拉尔东征的描写就是一个例子。一方面,可以确定的是,这位未来的挪威国王的确去过君士坦丁堡,并在那里取得过功名。这是因为,他的名字出现在了同时期拜占庭的文献中(该文献称之为“阿拉提斯”[Araltes])。同一文献也证明了斯诺里的另一个说法,即哈拉尔的确曾在西西里岛和保加利亚(Bulgaria)为罗马皇帝作战,最终获得了宫廷卫队长(spatharocandidate)一职,只比皇帝低三个品级。但在另一方面,当谈及哈拉尔东征的细节时,这些当地文献则显示,斯诺里频频出错,有时他弄错了事件发生的顺序,有时则混淆了关键人物的姓名。例如,斯诺里说,哈拉尔弄瞎了皇帝莫诺马库斯(Monomachus),但同时代的史料则显示,真正的受害者是前任皇帝米海尔·卡拉法提斯(Michael Calaphates)。3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对斯诺里作品的价值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它在总体上是真实的,但是某些细节值得怀疑。除非有其他更为可靠的证据能够证明,斯诺里所记录的细节是真实的,否则这些细节就都毫无用处。

哈拉尔显然于1045年结束了他在东方的冒险并回国。也就在这段时间,他介入了他的侄子(挪威国王马格努斯)和丹麦国王斯韦恩·埃斯特里特森的斯堪的纳维亚权力之争 (具体细节参见本书第4章)。如果斯诺里的版本可信的话,这位前宫廷卫队长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了奸诈且不道德的手段。而且,他曾经依靠这些手段在拜占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开始支持斯韦恩,后来又以获得其半壁江山的条件投诚于马格努斯。据称,1047年,马格努斯在死前把整个挪威赠给了哈罗德,并且宣布,他们不会干扰斯韦恩对丹麦的统治。但马格努斯的这位叔叔绝不是满足于这种折中策略的人。不久后,两国间战事又起。4

一些当代史学家认为,哈德拉达在其统治初期对英格兰也有相同的安排。然而,不论是在同一时期的记载中还是在后世的萨迦里,都难以找到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人们常说,基于马格努斯和哈撒克努特的协议,即所谓的“互为彼此的继承人”的协议,这位挪威国王曾认为,他也有对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在12世纪中期的一份文献里,这一协议首次出现。不论这一协议是否有事实依据,在这位12世纪中期的作者的笔下,马格努斯似乎的确认为,他对英格兰有着正当的权利。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其执政的初期,虔信者爱德华一直十分重视来自挪威的威胁。每年夏天,他都会亲自率舰队航行,保卫自己的海岸不受侵犯。5

相反,就哈拉尔而言,几乎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他曾有过类似的敌意。历史学家们曾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1058年挪威人偷袭英格兰的事件。虽然这一战斗并不出名,但它是由哈罗德之子马格努斯指挥的。一位爱尔兰编年史家将其描述为一次挪威人征服英格兰的尝试。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它可能只是年轻人为追逐冒险和战利品而进行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任何一篇挪威萨迦都没有提及此事,《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对此也不过是一笔带过。(《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D本只是简单地提及“一支海盗军队从挪威而来”,并将这句话作为同年埃尔夫加伯爵叛乱事件的结尾。)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英格兰方面的资料显示,人们能够预料到挪威人的入侵,或是为他们的入侵而担忧。虔信者爱德华非但不再于每年夏季从桑威奇出发巡卫海疆,还在11世纪50年代初遣散了舰队,并取消了为此而征收的土地税。在爱德华统治的后期,作为这个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戈德温兄弟也没有担心过来自斯堪的纳维亚方面的进攻。托斯蒂专注于同苏格兰修好,而哈罗德则全力与威尔士作战。他们二人都对国土安全有着足够的自信,甚至都曾离开英格兰去欧洲大陆旅行。当然,有人会说,在打败了他们的凯尔特邻居之后,戈德温兄弟从总体上加强了国力。既然他们的实力已经有所增强,那么,他们就能够应对任何未来可能发生的维京人的侵扰。但是,如果这种袭击真的是迫在眉睫的话,这种准备方式也未免太过迂回了。合理的结论是,英格兰人并没有把挪威人当成迫在眉睫的威胁。在1066年以前,《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只提到过哈德拉达一次。那时,他刚刚当上国王,并派遣使节到英格兰言和修好。6

事情的真相是,从他继承王位开始,这位挪威国王就完全专注于同斯韦恩·埃斯特里特森争夺丹麦的控制权。直到1064年,他才同意与对方议和。而即使在此以后,他也在承受自己高压统治所带来的苦果,不得不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