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2 战利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黑斯廷斯战役结束后的夜晚几乎同那个白天一样糟糕。普瓦捷的威廉生动地描写了英格兰人从战场上溃逃的情形,“有的人骑着他们所抢来的马,有的则徒步奔逃;有一些人是沿着路逃跑的,另一些则穿过人迹罕至的荒野逃命”。普瓦捷的威廉说得很清楚,这些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要么毫发无损,要么受了轻伤。他在对那些想要逃走却没能逃掉的人的描述中灌注了更多的同情。这些人无助地倒在自己的血泊中。那些被砍断手足的士兵挣扎着爬行了一小段距离,最终横尸于树林之中。在那里,他们的尸体阻断了其他逃命者的求生之路。普瓦捷说道,诺曼人一直在追杀他们。诺曼人用刀砍他们的后背,并且纵马从他们的尸体上踏过,以“享受最后的胜利”。但就算是胜利者,他们在那个晚上也一样死伤惨重。在他们一头撞上了一个看不见的障碍之后,追击变成了灾难。奥德里克·维塔利斯说道:“高高的野草里隐藏着一处古代的壁垒。全副武装的诺曼骑兵一向其冲锋,他们立刻就摔倒了。后面的人摔在前面的人身上。就这样,他们相互把对方压死了。”巴特尔修道院的编年史作者记录道,这处深坑日后被当地人称为“恶沟”(Malfosse)。1

因此,当第二天清晨太阳初升时,黑斯廷斯到处是一派可怖的景象。普瓦捷的威廉写道:“到处都是英格兰青年的尸体,血染透了大地。”他提到,这些人中包括哈罗德国王的两个弟弟利奥弗温和格思。据说,他们的尸体紧挨着国王。然而,除此之外,普瓦捷的威廉对他的故事做了很多的修饰。例如,他没有述及诺曼人的伤亡代价,但他们一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提到了“双方的伤亡都很大”。)同样,在他的记载中,胜利者也没有掠走过死者身上的贵重物品,而这一行为是中世纪的惯例。然而,据其他资料记载,在战斗结束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例如,在巴约挂毯的边缘处,我们就能看到,有人剥掉了士兵身上昂贵的锁子甲。)最为有趣的是,我们看到,普瓦捷的威廉还含蓄地质疑了《黑斯廷斯战役之歌》的作者的一个论断,即威廉掩埋了本方阵亡士兵的遗体,却任凭英格兰人的尸体“虫食狼啃、鸟啄犬咬”。由于埋葬数以千计的英格兰人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你可能会认为,这一做法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是,无论多么违背军事常识,普瓦捷的威廉都决心把威廉描述成一位道德最为高尚的人。我们被告知,对于征服者来说,不掩埋战场上的死者“看起来很残忍”。因此,只要有人想为自己的亲属收尸,他就允许他们这样做。2

但哈罗德的尸体则是个例外。正如普瓦捷的威廉和其他几份资料所阐明的那样,国王的尸身已经面目全非。不但其身上所有的贵重财物被洗劫一空,他的脸也被砍得血肉模糊,只能通过某些“特殊的部分”来确定身份。根据12世纪沃尔瑟姆修道院(Waltham Abbey)的一则传说,确认哈罗德的身份需要他曾经的伴侣天鹅颈伊迪丝出面,“因为她与哈罗德本人关系更为亲密”。3然而,在同时代的其他记载中,现身屠杀现场乞领他的遗体的却是国王的母亲吉莎。尽管她声称,为了交换国王的遗体,她愿意支付与国王体重相等的黄金(这一细节出现在《黑斯廷斯战役之歌》以及普瓦捷的叙述之中),但她的要求还是被拒绝了。威廉气愤地回应道,有那么多人因他而不能得到埋葬,为哈罗德收尸实在不妥。这一记载直接与后来的一个传说相矛盾。在这则传说中,国王最终葬在了沃尔瑟姆。而且,普瓦捷的威廉和《黑斯廷斯战役之歌》都记载道,他的遗体被埋葬在了附近断崖的最高处。在他的坟墓上,还有一则充满嘲讽意味的铭文。这篇铭文表明,他仍然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守护这片海岸。在那之后,国王的遗体被转移到沃尔瑟姆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如果哈罗德确实在1066年获得了准许,可以按照基督教的礼仪下葬的话,我们可以肯定,普瓦捷的威廉会让我们知道这件事。

国王就这样死了。现在我们可以说国王万岁了吗?《黑斯廷斯战役之歌》写道,在哈罗德下葬之后,威廉宣布“放弃公爵头衔,并以王室的方式行事”。但普瓦捷的威廉再次尖锐地反驳了这一说法。他认为,胜利者本可以火速进军伦敦,继承王位并将战利品分给下属。与此同时,他也可以屠戮或者流放英格兰人。但是,“威廉宁愿温和行事,并仁慈施政”。当然,两个人的记述都一样毫无意义。没有哪条法令规定,杀死国王之人便可自动取而代之,而威廉也没有任何理由向威斯敏斯特进军。但他已经获得了大胜,并成功实现了所谓的斩首行动。但是,即便是在一段明显带有修辞色彩的话语当中,当普瓦捷的威廉说“诺曼底的军队在一日之内就征服了英格兰所有城市”时,他也在无意中闹了一个笑话。当时的真实情况是,除了佩文西和黑斯廷斯以外,英格兰其余的城市与乡镇都还没有被征服。4

例如,在伦敦,街道上熙熙攘攘。“从其他地方成群结队赶来的战士都聚集在这里,”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普瓦捷的威廉的语气更为平淡,“尽管这座城市很大,但它几乎已经无法容纳这么多人了。”无疑,在这些人当中,有些人受到过哈罗德的征召,但在他过早发兵之后,他们未能及时参战。其他人则是黑斯廷斯战役的幸存者。正如《黑斯廷斯战役之歌》所形容他们的那样,“虽然他们被打败了,但他们绝不屈服”。他们大多心意已决,而且试图反抗。《黑斯廷斯战役之歌》讲道,“他们渴望在这里长久而自由地生活下去”。而普瓦捷的威廉则更进一步,他告诉读者:“事实上,这些人最大的期望是,让自己的同胞当上国王。” 5

随着哈罗德的去世,世界上的王位候选人就只剩一个人了。“大主教奥尔德雷德和伦敦市民都希望埃德加王子做他们的国王,”《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提道,“而这确实也是他与生俱来的权利。”作为虔信者爱德华的侄孙以及古老的王室家族的最后一根独苗,埃德加确实比其他人更有资格继承王位。然而,正如年初的情势所显示的那样,一个更有资格继承王位的青少年很容易被一个继承顺位靠后的强人排挤到一边。约克大主教的支持是有用的。正是他带领使团把埃德加之父从匈牙利带回祖国。伦敦市民的拥戴也同样有用。但如果这个男孩想要继位的话,他需要更有力的同盟。

在这一年秋季的伦敦,只有两个人具备这一实力。那就是麦西亚伯爵和诺森伯里亚伯爵,即埃德温和莫卡两兄弟。二人上一次出现是在几周前的富尔福德战役中。当时,他们遭遇了惨败。令人挫败的是,我们并不清楚,他们在这一段时期里到底做了什么。同时代的著作中并没有关于他们这一时期行踪的记载,而后世的记述却又相互矛盾。例如,奥德里克·维塔利斯断然声称,他们并没有在黑斯廷斯作战,但伍斯特的约翰却认为,他们参与了战斗,只是还没等到这场血腥的战斗结束,他们就撤走了。据称,一到伦敦,他们就开始协助哈罗德的遗孀埃尔德格思(也就是他们的姐妹)逃难。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们把她送往北方的切斯特(Chester)。但他们也给了埃德加王子支持。《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道:“埃德温和莫卡承诺,会为他而战。”6

当然,在战争刚刚结束的这几天内,威廉是不可能知道这些事的。在埋葬了己方阵亡的战士后,公爵就撤到了黑斯廷斯。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他在那里“观望,看看是否会有人来投降”。根据《黑斯廷斯战役之歌》的说法,他在那里驻扎了两周,但并无降军。“当他意识到没有人愿意归顺他的时候,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