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资本存量可以用来支付机器,但是使用机器以使成本低廉和具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却是纺纱与织布不能同时进行。以纺轮纺纱很慢,而织布就比较快。1733 年凯伊(Kay)发明用手操作的飞梭,使带着纬线的梭与经线交叉的速度大增,因而织工的产量增加了一倍。而后,在将纱线传递到织布机上时,却出现了瓶颈。因此,发明家集中精力想提高纺线的效率与产量。
1770 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发明了一种同时可以纺几条线的纺纱机,即“珍妮纺纱机”。1769 年,阿克赖特(Arkwright)的水力纺纱机获得了专利。水力纺纱机抽出卷轴上疏松的棉花纤维束,不断地将它们缠绕在直立的纺锤上。1779 年克朗普顿(Crompton)发明的骡机,兼有上述同时纺几条线的纺纱机及水力纺纱机的优点,1790 年又采用了蒸汽动力。这些新发明使生产力有了惊人的提升。18 世纪,印度一个用手纺线的工人处理 100 磅的棉花要用 5 万多个小时。克朗普顿的纺织机把这个时间减少到 2000 个小时。1795 年前后的蒸汽骡机,更是把这个时间减少到了 300 个小时。阿克赖特所发明机器的作业速度也在这个层次。它大都雇用无技巧和待遇低的妇女和儿童,在生产力上立于不败之地。一直到 1825 年,罗伯茨的自动骡机才将作业时间减少到每 100 磅棉花只需 135 个小时(Chapman,1972:20—21)。在生产力提升的同时,所生产纱线的品质也有所改善。这个是以每磅线所纺纱束的数目而度量。它从手轮纺车的 16 到 20 纱束增加到 18 世纪末克朗普顿骡机的 300 多纱束。因而,纺织机的纺锤数由 1788 年的 5 万个,上升到 1811 年的 460 万个(Chapman,1972:21—22)。
同时,机械化也改变了纺纱所需的预备步骤。刚从大包中拿出来的棉花需要经过精选和清洗,它们的纤维还需要被展开,被梳理开或刷顺,并被牵伸和加捻。在这些步骤都能以机械控制以后,协调纺纱各种活动为连续作业流程的基础便被奠定好了。在所有这些机器中,瓦特(Watt)蒸汽机(1764 年)的应用,使手力作业过渡到机器作业。
这些新的机器也影响到操作它们所需的那些劳力。前面已经提到,阿克赖特的水力纺纱机可以由妇女和儿童操作,因而一直到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还能有效与生产力比较高的机器竞争,甚至之后在某些边远的地区也还是这样。新的机器确实使一个工人可以照顾的纺锤数增加了。19 世纪 30 年代,罗伯茨的自动骡机被引进来,它能使一个纺织工人在两三个男孩的协助下,可以操作多达 1600 个纺锤。因而,用纺织机纺纱成为一门技高、报酬也高的手艺。它不久便有了自己的同业工会,其成员占用酒店最好的房间,它们的房门上挂着这样的标牌:只为纺织机纺工保留。
矛盾的是,在纺纱机械化的时候,织布的技术却长久停滞。卡特莱特(Cartwright)的动力织布机于 1785 年获得了专利,但四五十年后才得以流传,其被使用的数目由 1820 年的 12 150 架增加到 1833 年的 8.5 万架。可是同时,手摇织布机织工的人数又由 1795 年的 7.5 万人增加到 1833 年的 25 万人(Chapman,1972:60)。这些数字指出若干变化。第一,与动力织布机的竞争,连累手摇织布机机工赚取的工资和收入下降。这些织工迅速失去了其独立的地位,而日渐贫穷和困苦(Thompson,1966:Ch.9)。手摇织布机织工工资的下降,实际上可能妨碍了动力织布机的采用。第二,工资与地位的下降,影响到散布在广阔乡村的家庭,而由于彼此分散,他们更无自卫的力量。然而,这个情形的必然结果却是棉纺织工厂事实上一直到 19 世纪 30 年代才变得普遍起来。19 世纪 30 年代早期,手摇织布机棉织工的人数,仍然超过全部棉、毛、丝纺织工厂成年男女工人的总和。第三,操作动力织布机的新劳动力主要是妇女和青少年。到了 1838 年,只有 23% 的纺织工厂工人是成年男子(Hobsbawm,1969:68)。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