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大英帝国的亚洲领地,19 世纪下半叶纺织品的工业生产开始发展。在欧洲人扩张进入亚洲的早期,印度已有高度发展的纺织工艺,但是这个发展却非以往印度纺织工业的衍生。英国出口到印度机器制造的布料和纱线,也因此扼杀了印度的手工艺,以至到了 1840 年,在印度从事贸易的一家英国大公司的负责人竟然说,手工印花的丝手绢是“印度行将绝灭的制造品中的最后一件”(Thorner and Thorner,1962:71)。再者,印度的生棉在英国市场上也不吃香,只有在美国的棉花供应中断时,才有人喜欢印度的生棉,印度的生棉纤维短,不容易清理,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因而比美国的长纤维品种需要较高的劳力成本。然而,印度的棉花却是英国外销到中国的主要物品之一。因此印度种棉的英亩数日益扩大,到了 1850 年已超过 800 万英亩,其中有一半在印度西部,离发展中的城市孟买不远(Guha,1972,1973)。孟买的代理商号和商人,通过中间人贷款给外地的地主耕种棉花,而后集中产品以为当地之用或外销。运输大量棉花的需要造成了一次“牛车革命”(Guha,1972:21)。新发明的两头阉牛所拖轻便货车的载重比一头阉牛所拖轻便送货车的载重多了 6 倍。之后,棉花生产得到不断扩展的印度铁路网络的帮助,在 19 世纪最后 10 年已占地 1700 万英亩(Guha,1973)。
印度的作用是作为英国与中国贸易的主要基地。印度机器纺织工业最初的成长以及棉花田在这个次大陆所占英亩数的扩大,都必须由这一个角度去了解。棉线和棉制品在送往中国的物品中,重要性仅次于鸦片,而在鸦片贸易式微以后,又成为最重要的物品(Latham,1978:88—90)。印度商人参与鸦片和棉花贸易,其所累积的财富,是投资发展纺织工业的基础。纺织业在印度是唯一因国内资金与国内企业的主动精神而诞生和发展的工业(Saini,1971:98)。这种自主发展之所以可能实现,是因为印度是由中国汲取剩余物资的中转站。在 19 世纪末遭遇日本人对中国市场的竞争以前,印度的纺织工业不断扩张。不过甚至到了那个时候,它仍继续供应日本工厂所使用的大量棉纱。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