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4.立足外部需求,吃透红利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是风险也小,收获的是一个规范的从业环境;如果耗到晚期,就不得不面临行业从业者的大量流失,自己也会成为行业衰退的牺牲品。

工作原因,我接触的同龄人有区块链圈的、互联网圈的和PC硬件圈的。三类人基本上都是在2011年之后进入自己的圈子的。进入区块链圈比较早的,往往在很早期就看过中本聪的白皮书,受其影响获益很多。互联网圈的人经历了互联网创业的爆炸式发展,薪水一度跟随市场膨胀得很快,明显与同龄人拉开了差距。但是大多数人因为进入时间还不够早,所以往往以打工者的身份跟着浪潮前进,这些人当中只有少数能够跟着公司上市的人获得了上市红利。PC硬件圈里大家基本上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不像互联网圈一样“996”,饱受身心压榨,但对于薪水也没有非常激进的期待。进入2020年,他们的资产排序状况为(含房产):区块链圈(几千万至上亿)>互联网圈(几百万至上千万)>PC硬件圈(几百万)。

除了财富收益上的差距,行业的特质也会给人带来深刻的影响,就像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一样。如果一个人从事一个行业五年以上,自身的意识形态就会有明显的行业风格烙印,而且这种烙印在比较长的时间里都难以抹去。

如果你进入的是一个发展周期处于相对早期的行业,经历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就像坐在快艇上一样,风驰电掣的感觉会让你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前途抱有更激进、乐观的态度,你会很自然地认为未来是可以期待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赚钱是可以很快的,自己的努力是必定有收获的。就好比之前的互联网创业潮一样,程序员和产品经理非常抢手,有一定资历的人很容易通过跳槽获得薪水翻倍和职级上升的机会。在这种行业推着人走的状态下,整个行业的从业者都会对自己的未来有比较乐观的认知。

如果你进入一个行业之前没有进行慎重的考量,导致自己进入了一个衰退或者停滞不前的行业,那么你对于激进、发展、乐观、创造、颠覆这些概念就会很陌生。因为你目之所及的一切都是缓慢运行甚至衰退的,你很难超越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来思考自己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所有人对自己未来的判断更倾向于保守、悲观。由于行业一年不如一年,大家必须要在不断缩小的碗里分得自己的一杯羹,各种形式的斗争会趋于白热化、内卷化。因为人之本性是保障生存,当生存资料有限的时候,各式各样的生存手段自然会大行其道。

所以,进入一个行业之前,不妨先看看这个行业过去十年的增长数据,以及一些可靠的预测性观点。如果该行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或始终具有强劲的增长速度,也许你应该毫不犹豫地跳上这艘“火箭”。

价值的可持续性

随着从业时间的推移,你在这个市场的价值是增加的还是减少的?

(1)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有些职业一开始很完美,但是它能带给人的红利是非常有限的,等到这个人过了青壮年,红利就濒临消失。有些职业一开始略微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利会逐渐显现,甚至迎来明显的向上拐点。这是我们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曾陪朋友参加过某外资保险公司的招募活动。我发现来参加招募活动的人,年龄普遍在35岁左右,与早年保险行业从业者学历不高的情况相反,参加保险业务员竞聘的人大多具有本科、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学历。而且通过交流,我发现他们很多人在自己过往的工作履历中,都具备中层管理者的经验。既然已经有了富有竞争力的教育背景和光鲜的职场履历,为什么还要选择中途折返,切换到一个全新的行业,从零开始呢?

每个城市略有不同。在北京,很多人35岁就开始谈中年危机了,因为在北京的外企和私营企业里,35岁左右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转折期。对于家庭而言,上有老下有小,势必需要更充裕的经济收入,但是35~40岁之间的人,并不像25~30岁之间的人,薪资能够达到很高的增长速率。从职业选择的机会上而言,中层以下的岗位更青睐30岁以下的人才,而高层的机会又非常稀少,“金字塔”中间的人会处于一个无法上去也不能下来的夹心状态。一些人选择了等待,或者通过跳槽来寻求升职加薪。还有一些人开始考虑自己的后半生,如果频繁跳槽,到最后势必跳无可跳;如果持续等待,即便升上去了,40岁之后可以拥有的选择也会变得更少。考虑到保险行业可以后半辈子一直做下去,同时又能实现这些年人脉的变现,所以很多人在十字路口调转车头,选择加入保险公司,启动自己在保险公司体制下的创业。

这是人到中年的一种选择,也反映了每个职业的可持续性是不同的。我们在医院里、学校里经常能够看到一头银发但精神矍铄的学者、专家,但是很难在广告、媒体公司看到40岁以上的员工。我在互联网公司供职时,整个公司的平均年龄竟然只有25岁,26岁的我已然是大龄员工了。医学与学术经验是一个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们往往认为年龄更大的大夫经验更丰富,更具有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而学者类似,我们熟悉的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奖时已经85岁高龄了,这个年龄听起来就非常励志。但是广告、媒体、互联网公司,需要做的是紧跟市场变化,在竞争和高压中创造成果,“996”是常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会在生理上无法应对巨大的工作压力;有些人会对新事物的热情和敏感度降低;还有些人会选择自己创业。那些无法自立门户又不能接受工作压力的人,往往就会站在人生选择与家庭压力的夹层之中。

职业的薪酬与体面自然重要,但是可持续性会在我们的后半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自身的职业不具有可持续性,自己又不能另辟蹊径开拓沃土,那么很可能在我们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已经是此生的高光时刻了,等到四五十岁有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更旺盛的经济诉求时,这些职业却不再需要我们了。大家都希望人生的高光时刻来得越早越好,没有多少人愿意忍耐几十年的孤独打磨,等待中老年时才发光发热。但是从人生幸福度而言,倒吃甘蔗——越往后越甜,才是更好。我们去日本、韩国、美国,都会看到很多高龄的服务业从业者,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曾有过体面的工作与生活,但是老了之后,在个人生产力最低下的阶段,不得不从事极为消耗体力与尊严的工作,这是非常艰难的挑战。无论生活品质、经济收入、个人尊严,还是社会地位,都是入奢容易入俭难,如果人到中年才发现曾经引以为傲的一切不可持续,那种衰颓的无力感比年轻时的困窘更令人痛苦。

(2)及早对冲职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我和两个好友,是前后脚大学毕业。晓彬进了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小涵进了外企。都是普通家庭,白手起家,8年时间,晓彬已经有了7套房产,小涵依然和大学毕业第一年一样,消费至上,每月还“花呗”。在我们刚毕业的年代,还没有什么人能够意识到中年危机的存在,所以包括我自己,都秉承“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小涵每年会固定规划两次横跨半个地球的旅行,出行一定要住高端酒店,租房一定要在市中心,吃穿用度以大牌和奢侈品为主,工作三年贷款读了MBA,持续为自己的职场充值。

晓彬是个男生,家境较小涵差一些。毕业时他立志要留在一线城市,在一线城市当中他选择了落户不那么艰难的深圳。工作两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