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4.立足外部需求,吃透红利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年后,他给自己做了一个定位:①写代码不错,但是做不到顶级“大拿”;②程序员职业生命周期有限,要想好后路;③40岁后成为多品种资产的职业投资者。此后的6年里,他成了一个职业房产投资者,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研究房产和杠杆投资,除了日常吃喝,账户上的每一分钱都用来投资。30岁时,他收获了一线城市2套房,二线城市5套房,其中大部分房子都实现了以租养贷,40岁退休的计划指日可待。

然而小涵却在这几年迎来了事业的“滑铁卢”,她所在的机构撤销了在华办事处,她被迫开始找工作。不幸的是2019年求职环境非常恶劣,寻觅半年之后,她终于以降薪的方式进入了一家民营企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晓彬和小涵的奋斗历程就是两种生存模式,前者认识到了自身职业的局限性,提前寻找方式对冲;后者低估了一线城市的残酷性,并没有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前者是资产积累型,自身的经验和收益都具备可持续性;后者是时间售卖型,每个月更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收到的是很快就花完的工资,交出的是再也不复回的青春。晓彬过去形成的经验模型会越来越完善,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小涵如果没有在开源节流的能力上有大的提升,则不得不面对寅吃卯粮的问题。

现在打开网站和公众号,到处都在说副业是刚需的问题,但是让你多买一包烟,多买一身衣服的副业算不上真正的副业,只能叫赚点零花钱。能够可持续发展,对冲职场风险,甚至有一天替代职场收入的副业,才值得我们认真构建与经营。

(3)不同的职业模式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资产积累型与时间售卖型两种生存模式,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收益增长,也会让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以父母这个角色为例,自己经营企业的父母,焦虑感往往要远低于为企业打工的父母。因为前者是资产积累型,常年的生存关键词是“掌控”。这使得他们对于人生有更为长远的规划,随着企业业务量的增加,他们往往更有实力做更丰富的资产配置。培养子女时也是朝着接班人的方向言传身教,让孩子成为更好的领导者、资源驾驭者、规则制订者,而不是成为其他标准的无条件服从者。在企业打工的父母则不得不面临相反的境遇,自己的40年始终围绕着“被认可”奋斗。被认可的前提是满足他人所设立的标准,在学校满足老师,在公司满足老板,致力于把自己打磨成他人标准下的佼佼者。同时自己的职业资源只是他人所构体系的组成部分,自己因体系得来的社会地位无法传承,所以孩子必然会和自己一样,进入统一的社会评价体系,从学校输送至社会,被组织机构选拔,然后根据组织机构的筛选逻辑一层层往上爬,重复自己曾经的奋斗路径。这是一环又一环的连续筛选机制,每个环节都不能拖后腿,因此父母的心理压力必然持续处在高位。

资产积累型父母传承给孩子的是资产积累的生存模式以及可继续积累的资产,时间售卖型父母传承给孩子的是如何更高效率、更高品质地售卖时间。

因此,我们在考量一个职业的时候,需要考虑这个职业带给我们的收益是否是可持续的。这个收益包括收入以及在市场上的可兑现能力、经验与社会资源,它们是否会因为我们的年龄增长而过早衰减。如果人到中年,收益的衰减不可避免,我们就需要考虑一下,如何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能够让自己的后半生延续前半生的积极增长。

这个方式必须是积累型的,这样才能随着经验和时间的推移令自己持续受益。比如晓彬,构建了自己的投资模型,为自己储备了足够的投资经验与资金池;比如习得一门每年都会正向精进的手艺,从兼职做起,直到它成为创造主要现金流的主业;比如启动一项生意,一开始不必期待很大,先以小赚为主要目标,渐渐托起梦想;比如整合某个领域的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这个领域资源的执牛耳者。这些尝试并非难度高到无法启动,但是需要持续的实践与时间,一旦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模式,形成经验的规模复制,那么年复一年的收益增长便指日可待。

* * *

[1] 情绪能力: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反应,情绪的适度自然流露,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的苛求、掌控、高压、漠视、不尊重,会造成孩子无法正视、管理和释放自己的情绪。负面情绪的长期堆积,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