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2.自我觉知,注意力管理的核心能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里,无法自拔。如果我们有自我觉知的能力,就会比较容易把自己的经历颗粒化,尽量减少负面经历和负面情绪对我们当下的影响。

(4)缺乏人格的灵活性

有些人在与自己同等水平的圈子里往往可以侃侃而谈,但是进入更高阶层的圈子就会变得自卑,无法做到与他人正常交往;有些人一有成就就被自己的成果发酵出自满的气息,在自己毫无觉知的情况下,得罪了不少曾经的老朋友。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我们无法察觉到自己因为外部与内部的某些变化而发生了哪些改变,从而不能以最适合的方式应对当下的环境。我们的日常社交伴随着无数的不确定性,如果想要在社交中得到认可与尊重,甚至达成某些目的,就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具备相应的灵活性和弹性,随时扮演一个恰当的角色,同时做到进退有据、方圆有道。如果情绪始终在自己的思维与行动当中纠缠,我们就无法按照自己想要的状态打造社交关系。

明心见性,脱离情绪的操控

中国古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道德经》中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里的明并非是聪明。聪明人虽然很多,但未必都能透彻地了解自己,此谓聪而不明。而明是脱离了我对“我”的偏爱,是一种客观的感知。

这种明是一种自我观照的清明。就好像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对着镜子,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变化。譬如,此时你因为一些事情非常暴躁,正想要破口大骂,结果眼前出现了一面镜子,你看到了自己狰狞的面目,自然开始收敛,因为此刻你的情绪得到了明确的觉知,从而很快消散了。

这种明清透可鉴。一个人此刻能为了电视里的难民同情落泪,下一刻也能对自己讨厌的人落井下石。当一个人评价自己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善良特质非常认可,但是对阴暗特质很可能模棱两可,或者认为那是一种不得已。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阴损的人、狭隘的人,恐怕很难客观地评价自己的阴损与狭隘,因为人都是爱自己的,倾向于对自己所有的想法和行为加上合理化的滤镜。但是也正因为这个合理化的过程歪曲了现实,让我们无法真正看清自己。这个过程就好像修东西,看清楚每个零件才好下手修理,让它变得更好。我们看自己的时候如果可以不带任何好与坏的情绪,站在上帝视角,就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是什么人,为什么得到了此刻的人生。

自我觉知在于了解“我”的“觉”与“知”,我觉察到此刻的我是怎样的,同时我也知道,我为何如此。从而瞬间从盲目的“我想”“我要”“我必须”中跳脱,进入“我应当”。这个过程脱离了情绪的操控,给我们带来了更加自由、更加理性的行为模式,让我们具备能力对当前所发生所有的事情做出稳定、自主的反应,回归真实的本心,理性地选择那些真正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

唐龙朔元年,弘忍大师让弟子们各作一首关于修行体会的诗,借以观察他们对佛教义理的领悟程度。

大弟子神秀先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在一旁的慧能听后,觉得神秀对教义并非彻底领悟,于是借原诗另作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认为慧能明心见性,领悟佛理更为透彻,可以托付衣法,于是在深夜三更秘密授衣传法于慧能。

两者的差距在哪里呢?神秀将“我”的内心比为明镜台,认为它需要常常打扫才能保持明净。而慧能跳出了这个认知,认为并没有“我”的存在,真正的觉悟是无相无形的。

神秀所表达的是自省,我们常常要反思“我”的言行举止,看看有什么问题,然后去纠正它。而慧能所表达的是自觉,有觉性的“我”不受外物影响,只在无我中行事,既然无我,必然是事事通透洞明,又何处惹尘埃呢?

自省是静态的、主动的、阶段性的,更倾向于事后的反思与改造,但是无论如何,如果我们在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一些事情,自省只能帮助我们下一次做得好,而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但是,自我觉知是动态的、流动的、时时的,它伴随着事情的发生与推进,力求在事情发生的过程当中让我们能够清醒地看待和及时控制。这种素质相比自省,对人的要求更高,当我们具备这样的素质,肯定会增大把事做成的概率。

提升自我觉知的经历

我曾经是一个自我觉知能力比较差的人,常常会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灵感在脑海里,总是忍不住想尝试,结果导致自己做事缺乏聚焦,同时由于各种新想法的干扰,做事情也缺乏恒久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过阅读一些与自律相关的图书,但是收效甚微。直到我经历了一次巨大的人生挫折,那几乎是我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时光。每天清晨,那种痛楚的感觉不唤自来,有时是对自己的否定,有时是对他人的失望,有时是对世界观的质疑。随着这个状态的持续蔓延,我的内心都快要窒息了,于是我决心不再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与自己的情绪赤身相见。

后来的每一天,当那种痛楚的情绪如同潮水一样从心中汹涌而出的时候,我都静静地体会它的出现,我会对自己说:“我又开始感到痛苦了,这种痛苦源于何处呢?”主动把心念从对事物的怨怼转换为对情绪的分析,我会问自己:“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对世界不了解所以失望了吗?是因为对人性的恶缺乏理解所以没有免疫力来抵抗吗?是因为总希望世界是完美的,应按照自己的世界观运转吗?”每天负面情绪都会出现,每次都是一个自我观视、自我分析的过程。为了让自己的分析更加彻底,我开始用文字进行记录,记录自己感受的来源,分析是什么样的认知与性格缺陷让痛苦可以乘虚而入,分析伤痛的原点在哪里,是什么触发了它。行为的转换让我的角色也发生了转换,我从痛苦的承受者转变为新问题的研究者。渐渐地,明显可以体会到的,就是身心变得更加轻盈了,负面情绪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了,而且每次的强度越来越浅。直到有一天,这种痛苦彻底消失了。

我意识到,因为这样的一次自我疗愈过程,我获得了一个巨大的礼物,那就是自我觉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我具备了更强的感知能力,更强的解释能力,当外部环境给予我压力和负面信息的时候,我是一个更有能力接招的人。

现在,每当新的想法与情绪出现的时候,我就像海面上的捕鱼人,能明显地看到鲨鱼的鱼鳍浮现在海面上。我知道它是来争夺我此时此刻的注意力的,我会立刻远离这种不稳定状况,继续保持注意力的专注。相比这种更高级别的自由,我意识到曾经被各种想法和情绪挟裹的我其实并不自由,常常为一些不知不觉侵入大脑的东西所控制。现在的我,在精神世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不仅仅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知我所在。

自我觉知三阶段:不知不觉,有知有觉,不知不觉

在没有进行自我觉知训练之前,我们是不知不觉的。比如,不知不觉买了好多之前并没有想买的东西,不知不觉在焦虑中沉浸了这么久,不知不觉在图书馆神游了一天,不知不觉花痴了一夜。这种状况下,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就像没有打疫苗的小孩儿,奔跑在四处都是病毒的房间里,随时都可能有一种情绪病毒让我们中招。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知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