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3.如何提升自我觉知能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荣格[1]说:“你的潜意识会指示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除非你能意识到你的潜意识。”这个“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其实就是自我觉知,而通过自我觉知,我们能更好地做到注意力的管理。

创造环境,做自己的情绪品鉴师

对于美食品鉴师、品酒师而言,日常餐饮都会有一定的“清规戒律”,通过降低对味觉的过度刺激以保持自己对味觉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对需要品鉴的产品做出敏锐、精确的感知。如果我们长期习惯重油重辣,那么对清淡美味的感知能力就会相应降低。

饮食男女,嘴巴总会有很馋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有“馋”的时候。它像一张“咀嚼”信息的嘴巴,如果长期接受非常激烈的刺激,反而不容易感知微小细腻的变化,一旦停止刺激或需要独处,我们就会觉得内在十分寡淡、空虚。

随着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我们精神世界的满足阈值被持续拉高。在古代,文人连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能上升到吟诗作赋的境界,再单调的音乐也能踏歌起舞。但是对于现代人而言,那些很多古人视为十分有趣的事情,早已显得枯燥乏味。现在,每天打开手机之后,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我们能够看到全世界最美的人,最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最精彩的人生样本,最心旷神怡的风光美景。这些信息充分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感受着世界的丰富多彩,然而一旦脱离这些刺激,看到自己简单庸常的生活,与明星相去甚远的外貌,以及心目中对某种人生的可望而不可及,就会不可避免地感到现实生活的乏味。这种空虚感会加强我们对感官刺激的诉求,于是没事儿就想刷刷手机。手机越来越像我们的一个器官,通过各式算法推送最容易令我们沉迷的信息,让我们的心智长时间地粘在这个“新器官”里。

儿时的我们往往觉得时光很漫长,是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花是新鲜的,草是新鲜的,四季交替是新鲜的。我们能够顺滑地不断融入新世界并且感到满足。但是成年后,我们面对的是习以为常的一切,这种迟钝让我们觉得时光变得飞快,同时更难以得到简单的快乐。

想要提升自我觉知,就要尝试着成为自己的情绪品鉴师,减少日常生活当中强烈的感官刺激,以保证我们对于情绪的“味觉”。譬如,尝试关注一些细微而动态变化的事物:蜷缩渐张的新叶,风中颤抖的野花,缠绕着路灯飞舞的雨雪,倚着山头渐沉的夕阳,傍晚时分的粼粼河水……当我们注视着这些缓慢的变化,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情绪的起伏,看着它们出现,激起波澜与涟漪,随着它们消逝,内心又回归深沉、平静。唯有脱离了裹挟着我们的快节奏,才能找回自己曾经非常敏感的对于世界的感知。对这个世界的噪声我们需要一点“爱谁谁”的钝感力,但是对自己的内心,需要一种随时可观、随时可触、随时可知的敏感力。

探索性格,了解自己容易被什么所影响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一方面是因为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如果自身没有非常强的觉知能力和不破不立的人生经历,那么一生当中性格的波动不会太大。另一方面,我们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发现,自身性格中的优势兜住了自己的下限,而劣势掣住了自己的上限,人生始终在性格的套子里来回挣扎。

个人的性格特质也会让情绪呈现不同的波动特点。善妒的人很容易受嫉妒引发的情绪影响,进而对他人的评价失去客观性,无形中恶化自己的人际关系;消极的人焦虑感很强,总受焦虑感的支配,放大对生活中风险的感知,无法让自己的生活平静;自负的人主观性很强,在合作中总是相信自己的想法,无法腾出足够的精力体会他人的观点和感受。性格中存有的缺陷会让我们更容易受到某种情绪的影响,从而让自己无法在一种高品质的注意力状态下生活和工作。

因此,只有了解自己的性格,知道哪些特质总是源源不断地涌出大脑影响自己,才能更加敏感地觉知自我。比如,有些人的性格比较消极,容易用消极的方式看待与评价别人,但是自己却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非常客观的。要调整消极的心态,首先需要知道自己存在这样的性格特质,明白这种特质带来的度量世界的标准与外部世界的标准存在冲突。就像我们校对手表一样,只有知道正确的时间是什么,才能把手表的指针调整到正确的位置,否则这只手表就只能在错误的时间系统里持续运行,无论它的内部系统多么规律与精确,在系统之外,它的信息是失准的、无效的。

如何才能清晰地觉知自己的性格特质?

(1)梳理自己的人生决策轴

你是否看到过这样的现象,一个人看起来非常自信,但是每次选择的伴侣都与自己的综合条件有着巨大的差距。那么有可能他并没有表面上那么自信,甚至可以说无法克服自卑,于是通过选择水平远低于自己的伴侣以获得控制感与安全感。一个人看起来对钱并不在乎,但是与他人合伙做生意却屡屡因为钱财解散。那么这种云淡风轻也可能是一种友好掩饰,分配钱的决策才能展示他对金钱的真正态度。

相对于表面上的状态,在关键时刻所做的抉择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性格。我们不仅在判断别人时需要参考这个角度,判断自己时也需要参考这个角度。做决策时下意识的标准最为真实地反映了我们性格的优劣势与价值取向。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通过分析自己的决策来进行自我判断,他将这种方式称为回馈分析法:

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都可以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12个月后,再将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回馈分析法使我看到,我对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工程师、会计师还是市场研究人员,都容易从直觉上去理解他们。这令我大感意外。它还使我看到,我其实与那些涉猎广泛的通才没有什么共鸣。

据说这种方法早在14世纪就被一位德国神学家发明了,大约150年后被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和西班牙神学家圣依纳爵采用。他们都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信徒的修行,帮助信徒形成一种注重实际表现与结果的习惯。

我在30岁这年,对自己人生当中的所有选择做了一次复盘。从3岁时选择自己的幼儿园起,后来几乎每三年都面临一个人生选择。我发现自己的很多决策都是兴趣+冲动导向。犹记得高考那年,自习课上趴在桌子上发呆,突然看到同学在翻看一本杂志,其中有篇文章介绍了某所大学。文章的作者说这个大学在北京市朝阳区,晚上不查寝、课程自己选、下课没人管、学习压力小、业余生活好、小资氛围浓。我一想,很适合我这种不爱上课的学渣,就这个了!于是在同年的9月份,我来这所学校报到了。再想起这个决定的时候,我惊起一阵冷汗,我竟然因为一篇大学生的文章选择了上哪所大学,既没有做任何调研,也没有做任何分析,因为幼稚的情绪一瞬间决定了人生的重要走向。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决策过程在我的人生中并非孤例,有些决策甚至给自己挖了幽深无底的深坑。这让我意识到兴趣+冲动导向给自己的人生造成了多大的灾难,于是后来当“我想”“我喜欢”“我相信”这些想法在内心浮现的时候,我都会自问:“为什么会突然想做这件事呢?你真的打算坚持下去吗?你真的靠谱地论证过吗?”我通过启动自我觉知规避兴趣+冲动导向带来的风险。因为当时的我已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