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3.如何提升自我觉知能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明白,自己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在过多的选择与转变中将自己有限的资源击得七零八落。

通过分析人生决策的方式进行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是极为有效的,如果能将其定为自我提升的常规工作之一,将会迎来非常明显的成长“加速度”。在看完此章之后,也许你可以尝试着回想过往自己做过哪些重要的决策。比如,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是如何考虑的,后来你因为自己的选择受益了吗?在选择行业的时候是如何考虑的,后来这份选择给你带来想要的人生了吗?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是如何考虑的,后来你选择的人真的与你创造出想要的生活了吗?在选择生育的时候是如何考虑的,孩子的出现让你对生命更满意了吗?是否坚持了一些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一些不该放弃的,这中间的缘由和出发点是什么?对哪些决定是非常满意的,对哪些决定是非常不满意的,你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以什么样的出发点做出的这些决策的?

当我们把自己的人生抽象成一个关于抉择的时间轴,就会发现原来十年竟然弹指一挥间,我们在里面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选择,还有一个个迷茫、一个个彷徨、一个个冲动、一个个武断、一个个志得意满……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决策带来的后果,还有自身性格与价值观的充分映射。

(2)从工作状态反推性格特质

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往往能够映射出自身的性格特质,同样的,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也能够反映出我们很难发现的一部分性格特质。

如果你经常被他人在背后中伤,那么是不是你的过度高调给予了别人太大的压力?如果很少有贵人提携你,那么是不是你低调内敛的行事方式遮掩了自己的闪光点?如果你总是喜欢与能力弱的人共事,那么是不是潜在的你自信心不够充分?如果你觉得目前的工作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前途,但你依然不敢放弃,那么你是不是面对抉择的时候比较优柔寡断,缺乏勇气?

我们对外界的表达,深刻地携带者自身的性格烙印;外界对我们的反馈,亦是我们自我表达的结果。只有不断剖析自身在工作当中的细节和与细节相关的结果,我们才能从事情的“镜面”中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假如通过剖析,意识到了哪些性格特质在持续地影响着自己,那么就可以更好地通过自我觉知合理地调动它们,扬长避短。

假设一个人处于比较自卑的状态,过往在面对上司提出挑战性工作的时候比较消极退缩,那么当他具备了自我觉知的意识之后,再次面对这样的机会,就会逐渐地减少自我否定与评判,而是更多地体会内心抗拒与消极意识升起的过程:“我感觉到自己不太敢接受这样的任务,为什么呢?因为我担心搞砸,我为什么担心搞砸呢?我很怕别人认为我不行,但别人的感觉真的对我的工作决策有价值吗?”当我们从情绪导致的自我抗拒进入对情绪的体察与分析时,就会更少地陷入性格唤起的情绪当中,而是着手理解自己,让自己进入一种更为客观的状态。随着这种训练的加深,总有一天,我们会不把“我”那么当回事儿,进入一种只有认知当下,没有情绪判断的状态。

(3)从社交状态反推性格特质

你是否思考过如下问题:他人愿意与我结交的原因是什么?我吸引来的朋友是我想要的吗?在互动的过程中,是我比较主动,还是对方比较主动?在所有的友谊当中,我与对方对这份关系的看重程度是相等的吗?我的朋友是否给我带来过帮助,还是我更多地在为朋友付出?我是否闹掰过朋友关系,这份关系缘起缘灭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社交关系,我们有无数可以考察的细节,这些细节都能够充分体现我们在人群当中的特征。如果你吸引来的朋友在很多方面都是弱于你的,那么也许是你优秀的特质吸引了他们。但如果你没有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朋友,那么也许你在社交的过程中是比较吝惜付出的,因此唯有能力与你不对等的人才愿意接受这种吝啬的情感付出关系。如果你总是在社交关系当中主动、单方面地付出,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回应,也许应当思考自身是否过于依恋社交关系,或对社交关系抱有过高的期待,这会让对方感到无形的压力。

当我们厘清自己在社交当中的性格特质之后,是可以通过自我觉知调整行为的——当那些我们熟悉的,并非满意的场景出现在面前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需要在这个场景当中做什么。譬如,有些人认为自己总是单方面热情地处理社交关系,那么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不妨感知自己在交流当中的情绪变化:“我又开始热情了,也许我应该慢一些,协同对方的节奏。对方还在慢热的过程中,也许我应当给对方一些空间,让他适应对我的感觉。我可以适当问他一些以他为主的话题,等待他的表达,我收敛热情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通过对自己情绪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情感付出的节奏。

除了以上三点,我们还可以借助朋友评价,专业的性格测评等更加精确地了解自己。我们对自身性格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体会自己在不同环境中为什么做出不同的举动,从而察觉举动的合理性,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持续提升我们的注意力管理能力,也能大幅优化我们自身的性格。

角度转换,尝试认知事物的“上帝视角”

因为基因不同,我们的长相不尽相同,这是每个人都理解的道理,所以并不会强烈要求别人和自己长得一样,也不会认为与自己长相不同的人就是面目可憎。但是在看待三观、思维方式等精神世界的差异时,我们对别人与我们不同这件事情的兼容度就低多了,所以人与人之间很容易拉帮结派、互相敌对、互相派生鄙视链,甚至喜爱的偶像不同都能给彼此带来剧烈的冲突。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观,通过选择和排斥对应的事物来维持自己世界观的平衡与完整。但是每个人的世界观的空间大小是不同的,能兼容他人世界观的人与不能兼容他人世界观的人,本质上是两种人。前者的世界观兼容了足够多的样本量,所以在对具体事务进行分析时,更具有客观性,所以我们常说姜还是老的辣。当然活得久未必一定就会拥有智慧,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经历的事情多了,脑中的样本量大了,看待问题才能不偏不倚、一针见血。

想要拥有更为客观的头脑,首先要让自己变得足够有弹性,足以兼容更多的不同的世界观。这点听起来似乎很难,但其实除了花时间增加生活阅历,也是可以通过训练改善的。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楚门的世界》,楚门的一生都被规划好了,观众在电视机前窥视他的人生,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予以评价,楚门始终活在观众的世界里。我们是自己人生的导演,自己人生的演员,自己作品当中的楚门。面对楚门的经历,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描述,角度越多元,越能帮助我们认知那个真实的楚门。多方描述的过程,也是一个兼容多个世界观的过程。

该如何开展这个描述过程呢?譬如,一个人描述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爸爸:

我们公司的人都认为我是一个超级奶爸,很多人有了育儿方面的困惑都会来问我,我一般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他们觉得我的建议帮助很大。不过我老婆觉得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因为下班之后的时间主要是她在陪孩子,而我基本上只有周末才带着孩子出去玩,平时回家时孩子都已经睡了。我儿子还是比较喜欢我的,之前我看到他写的作文说,他长大后想成为爸爸这样的人,因为他觉得爸爸是一个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