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4.灰度思维的实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世界是靠理性运行的吗?

我曾造访过一家深藏在居民楼里的日料店。店里客人不多,老板也是边做菜边和食客们聊天。有一天晚上我加完班,到店里的时候已经接近12点,店里除了老板,只有我和一位朋友。刚开始只是随口请教他鳗鱼有多少种烤法,他饶有兴味地给我们介绍着,后来聊至兴起,他讲到了自己曾经在日本的学徒生活。

20世纪80年代的福建燃起了一股出国热,他为了改善自己的贫困生活,决定去日本。到了日本后,他边学日语边在日料店打工,从学徒开始一路精进。后来他的厨艺被一个日本人赏识,聘请他做自己日料店的店长。这位日本老板业务繁忙,平时几乎不在店里,但他也会关心店里的经营情况,会不定期过来巡店。不过,这位老板有些特别,在每次巡店之前都会提前半个小时给他打电话,告知他自己会来巡店。久而久之,他觉得日本老板的这种行为很古怪,既然是巡店,肯定是为了找出店里的问题,但是又提前通知自己,等自己准备好了他再来,不就什么问题也发现不了了吗?可是每次都这样,似乎是刻意而为之的漏洞。

后来,与这位日本老板一起喝酒,他没忍住终于说出了自己的不解。日本老板笑了笑问他:“你说人出门之前为什么总要照照镜子呢?”

他回答:“给别人留一个好印象吧。”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即便是长相丑陋的人也希望别人看到更体面的自己。我如果临时突击巡店,也许很快就能看到你和店里人的缺点,但是你们会因为自己不够好而感到懊恼。我不希望我的店长觉得自己在老板心中不够好。我很明白店的好坏在哪里,但我相信你更明白。也许你只是80分的店长,但是我给你半个小时,让你成为我心中的90分店长。”

老板言及此处,眼睛竟有些湿润,转身从仓储室里拿出了一大箱啤酒,从中开了一瓶给我们满上:“这种信任啊,太不一样了,我到现在都记得。后来啊,我确实……干得挺好……干得很好……”他咽下一大口啤酒,仿佛用力冲刷着曾经那些拼命的日子。

这个场景给我的印象很深,很多年来我都会从脑中提取出来,反复咀嚼。我不断在想,是什么在管理当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管理管理,管的是“理”,于是我也用所谓的客观真理管理员工,用大道理压迫员工。可是后来我渐渐明白,人类的世界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如果一味地将理凌驾于人之上,是管不好人的。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美好又如此混乱,就是因为人们并非因为理而存在,而是因为追求自我满足的情感而存在。所谓照顾面子、留面子,有些时候是一种迂腐的妥协,但是更多时候是充分地意识到了此情此景之下情在理之上,顾情才能更好地解决一切。

这位日本老板,在理和情之间,选择了半个小时的灰度。虽然搞突袭得到的结果非黑即白,一目了然,但是他并未选择如此,而是让自己的检查不仅仅局限于好坏的论证,更是一种信任的表达,让员工更想要在老板面前赢得尊重。有句话叫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许在我们的天性当中,更容易顺应外部的定义与暗示来打造自己的角色。这位老板的哲学亦是如此,给别人做好人的机会,他就更倾向做个好人;定义别人是坏人,那么坏就像玻璃上的裂痕,只会越来越深。

灰度:我们对世界的容错度

这些年灰度思维十分流行,但也有很多人认为灰度思维就是不分黑白,没有原则,其实这是对灰度思维的一种误读。如果我们做事不分黑白,那么难免触碰道德雷区;做事没有原则,就无法与他人以共同的标准协作。如果世界可以用非黑即白的二元标准定义和管理,那么世界就远比我们看到的简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时候都是在正确与失误之间彷徨运行。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灰度思维是一种深刻洞察了现实动态性的思维策略,它给予了过程更大的探索空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让我们面对人和事物时,具备合理的容错度。

个人对自己的态度,个人对他人的态度,集体对个人的态度都需要具备灰度思维,然而,真正能把灰度思维做到知行合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大多数人在成年之前接受的应试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低容错的模式。因为每一次考试都有标准范围、标准方法、标准答案,在已经被告知正确路径的前提下,选择挑战或创新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在考试中,并不会因为你对难题的解法更加高效、创新而给你高分,反而有可能因为这不是标准答案而扣掉全部分数。所以很多盛产学霸的学校里,错题本是很流行的一种工具,旨在让学生不断提醒自己是如何犯错的,以减少下一次犯错的概率。从考高分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好手段;从看待错误的角度来说,它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了我们对于犯错误的恐惧。

人是环境的产物。譬如,学生在学校里气质都是类似的,但是毕业后进了不同的单位,五年后再看就会大有不同,外企的有外企的气质与价值观,机关单位的有机关单位的气质与价值观,创业的有创业者的气质与价值观。我们会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训练,在环境的激励与压力下不断演化,演化到与环境相处舒适为止。所以,即便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差距非常大,但是连续十几年应试思维对我们的改造也是不容小觑的。在连续十几年的世界观塑造期,我们不断被强化创新是具有风险的,犯错是损害成果的,努力是有回报的,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这会让我们的精神与行为在多变的状态中缺乏安全感,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看待答案标准化,看待成败极端化,看待错误厌恶化。

但是进入了社会,我们面临的是更加多元的环境。如果以上三点成为我们思维的烙印,我们将无法正常看待现实。当现实与心中的标准不符时,我们会痛苦地通过自己的主观思维扭曲现实,以适应自己的固有观念。比如,不符合我们个人喜好标准的人和事,我们倾向于否定;自己不能够成为同龄圈子中的佼佼者,就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在面临各种形式的选择时,充满压力,因为犯错在我们的心目当中代价太大了。

这都是我们对于自己和外部环境缺乏容错度的体现,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改进,我们便无法客观灵活地应对现实,从而也吃不到现实环境带给我们的人生红利。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难得糊涂”都是关于灰度思维的典型描述。灰度思维强调的是人们对于多变的现实情况的适应性。我们不能用思维中固有的黑白作为所有问题的评价标准和解决方案,更应当看到0和1之间,有无穷尽的可能性,而每一个可能性,都是一个灰色的刻度,都适配一个紧贴现实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能给自己的发展和改变以喘息的空间,也会在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构之间,构建更加健康的连接。

管理的灰度:把员工当人,而不是圣人

两年前我去一个朋友的公司,她的公司有30人,也算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小型公司了。除了密集的员工办公区,她还有个宽敞漂亮的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办公、会客、健身,功能俱全。然而,我去找她的时候,发现她竟然在最密集的员工区办公。我调侃她:“我办公室要有你的办公室视野这么漂亮,每天绝对是躺在里面不亦乐乎啊。”她笑了笑说:“你以为我不想啊,但是现在的90后不好管,都很散漫的,我坐在他们中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