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4.灰度思维的实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间,比较有震慑感,他们乖一点,几乎没人敢在上班时间发微信、刷微博。”

“哈哈,你这么一说我可不敢给你打工,我上班还是会刷一下微博、微信的。”

“我也刷啊,我打工的时候每天也刷。”

“那你业绩还那么好!”

“结果好不就行啦!再说了,做销售的压力那么大,每天总得放松会儿。”

“哈哈,那你还把员工逼这么紧!偶尔开小差也是人之常情嘛。”

“这倒也是,可能是我太焦虑了……”

“如果老板跟佛似的坐我旁边,盯着我工作,我肯定全身不舒服,就跟考试的时候老师盯着做题似的,紧张啊。再说了,每天来上班,开心很重要,大家偶尔想开个玩笑、发个零食调剂下气氛,看见老板在那儿板着脸,也肯定憋回去了。”

“你这么一说好像有点道理。我本来想搬到这边,环境好一些,大家心态更好,但是自从我搬到他们中间,这个办公室啊,真的是低气压,而且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整个办公室气压更低,我的情绪也受影响。”

“对啊,你一个人待自己的办公室里也放松啊,当老板的不得专心致志想点儿大事嘛!”

“哈哈,有道理。”

后来这位朋友就把工位搬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享受着CBD的绝美视角。过了一阵子她见我时分享了调整后的感受:“确实需要和员工分开坐,一方面给他们宽松的氛围,工作更开心,另一方面我也更松弛更少焦虑了。以前总是忍不住纠正他们的一些细节,现在眼不见心不烦,反而一个人的时候更容易深度思考一些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没有细说睁的一只眼用来做什么,闭的一只眼用来做什么。其实我们睁的一只眼就是用来看目标、看价值、看利益、看底线,闭的一只眼是给别人一些权利、一些信任、一些发挥的空间,同时能够关闭掉那些影响我们理性思考的负面因素。如果我们两只眼睛总是睁着,那么眼前就是价值因素小人儿和情绪因素小人儿在打架,使得价值因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情绪因素也让自己耗出内伤。

非黑即白的理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能运用灰度思维做到感性管理,是一种更高阶的能力。黑与白之间的灰度,包含了很多管理者本人无法用理性评估和管理的因素,比如员工的幸福感、自由度、归属感、信任感,这些东西都不是理性的指标能够体现的。而判断一个公司的优劣之处,就需要看那些看不到的东西是如何被管理的。

方向的灰度: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清晰的错误

任正非曾说:“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度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企业战略,也适用于人生战略。

Kevin是我的一位朋友,他曾经在一家日薄西山的公司工作。这家公司曾经也是领域内的先行者,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不仅行业规模在缩小,公司也一年不如一年。同事们怨声载道,各自的薪资和奖金也因此少得可怜。此时Kevin做出了一个决定,跳槽去一家创业型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周围的同事都劝他说:“咱们公司好歹是个大厂牌,你去那么小的公司,薪水又低,还不知道老板什么风格,未来风险太大了。”但是Kevin去意已决,降职降薪,入职了该公司初级运营的岗位。由于他勤勉努力,小公司制度约束小,Kevin很快就成了这家公司的运营总监。不幸的是,后来这家公司因融资不利倒闭了,但幸运的是,他在公司倒闭之前跳入了一家更大的互联网公司。由于过往的优秀经历,他依然担任运营总监的岗位,薪水加倍,还分到了不少的期权。

“其实当时进入那家小公司,我也非常迷茫,毕竟放弃的东西很多。但是在原来那家公司,我知道我干下去的结果是什么,那不是我想要的。换行的时候也找了很多公司,都因为没有充足的行业经验被拒绝了。我非常想入行,那家小公司是我唯一的选择,所以薪资都不敢多要就入职了。现在想来,相比模糊的正确带来的不安全感,清晰的错误才是更可怕的。”

Kevin相信趋势的力量,即便这种趋势当下没有以最完美的形态展现,但是只要它是对的,自己就能从与它相伴的过程中得到什么。在老厂牌,行业的颓势不是他个人可以力挽狂澜的。既然这样,不如破釜沉舟,选择一家新领域的小公司。虽然这家小公司规模有限,朝不保夕,但是他因为这个以退为进的决策而进入了全新的轨道,改变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所以,在正确的路上犯错误,远好于在错误的路上求正确。前者做错了收获的是经验,做对了迎来的是跨越;后者做得越对越是桎梏,让我们在越走越错的沉没成本当中再难跳脱。战略层面的路线探索,务必要接受一定的灰度,这份灰度是我们在探索正确路线过程中的纠错空间。在不断纠错的过程当中,我们的靶向范围会不断缩小,从大圈一步步变成小圈,再从小圈一步步变成极为聚焦的点,从而最终收获足够精确的路线。

关注圈的灰度:不要在无谓的对错中消耗生命

记得小时候与朋友们看《还珠格格》,当时的我认为小燕子是里面最漂亮的,然而我的朋友认为紫薇是最漂亮的。于是我们搬出各种理由,力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结果此时跑来一个男生说:“你们知道吗,我们男生觉得金锁最漂亮!”

“啊!你们真是好没品位啊!竟然觉得丫鬟漂亮!”

就这样,几个人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论,争论了一天到底哪个角色更漂亮。结果是,谁都坚持己见,谁也没说服谁。

长大之后再想起这件事,除了觉得有趣之外,还会联想到一句电影台词:“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武断得很,不过事实上,随着人渐渐长大,确实不再会像小时候那样,在无谓的对错中消耗生命。因为谁都明白,坚持和放弃任何一个观点都不会影响当下的人生。成年人已经在心智当中开始区分,什么是影响人生的事,什么是不会影响人生的事。

关于如何区分两者,《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曾经列出了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我们能够通过个人行为改善的,是影响圈,比如家庭关系、工作成果、健康管理、人脉资源、个人理财等。这部分只要我们努力,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它们也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关注圈的事物则是我们无法通过个人行为改善的,比如,陌生人的家庭矛盾,明星之间的恩怨情仇,某某公司的政治八卦,等等。关注圈的事物常常是我们的谈资,但几乎不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任何具体的价值。

不过,不得不承认,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关注圈被扩大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范围,以至于挤占了我们本可以花在影响圈里的大量时间。每天清晨打开手机,各种新闻弹出界面,各种KOL(关键意见领袖)争奇斗艳,虽然手握一块小小的屏幕,但是颇有皇帝亲政,点评天下大事的仪式感。轻轻一刷,名人的一举一动,翻天覆地的口水战,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全部像大风一样扑面而来。这种力度很容易让我们卷入其中,成为贡献舆论力量的一分子,抖出自己的机灵,表达自己的愤怒,批判他人的观点。但是对于这些信息的制造者——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