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韦陀文明的灵知基因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中国的读者对于韦陀经籍一般都比较陌生,除了韦陀诸经本身的浩瀚和艰深给译介带来极大的困难外,佛教的原因——佛教从开始就将《韦陀经》归入异部,将婆罗门视为外道——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今天我们考察韦陀诸经,除了抛开宗教的偏见,还要排除“疑古”的习气,突破由19世纪西方印度学家划定的历史—时间框架,从韦陀诸经以及韦陀传统自身出发,来寻找、破译韦陀文明的文化基因。



韦陀文本的来源


由于受虚构的“雅利安人入侵说”的影响,通常西方学者认为只有四韦陀即Sruti部分才属于权威的《韦陀经》,但韦陀传统却接受了三种不同类别的经典汇集作为权威的韦陀知识来源,即:

1.Sruti-prasthana(所闻汇),即通过聆听或启示得来的知识,包括四韦陀即《梨俱韦陀》、《耶柔韦陀》(Yajur veda)、《娑摩韦陀》(Sama veda)、《阿达婆韦陀》(Atharva veda),以及108部奥义诸书(Upanisad)等;

远古婆罗门仙圣传授韦陀经典


2.Nyaya-prasthana(因明汇),即逻辑知识,包括《韦檀多经》(Vedant sutra)等逻辑学著作;

3.Smrti-prasthana(所记汇),即神圣的传统或被老师记住的知识,包括18部《往世书》(Purana),史诗类(itihasas)如《薄伽梵歌》《摩诃婆罗多》,最初的《罗摩衍那》(Ramayana)等,以及后来被总结为六派的哲学思想(胜论、正理、弥曼差、数论、瑜伽、韦檀多)。其他还有关于律法、仪轨的文献,比如著名的《摩奴法论》。

传统的韦陀学者例如14世纪著名的经学大师摩多婆(Madhva Acarya)在其对《韦檀多经》的评注中就引用了《未来往世书》(Bhavisya Purana)作为论据,认为“《梨俱》《耶柔》《娑摩》《阿达婆》《摩诃婆罗多》《往世书》《罗摩衍那》都属于《韦陀经》”。9世纪伟大的韦檀多哲学家商羯罗(Sankara Acarya)认为,被归于史诗的《薄伽梵歌》传达了四韦陀和奥义诸书的精髓。《唱赞奥义书》(Chandogya Upanisad)则将《往世书》作为第五韦陀。

可见,就韦陀传统及韦陀诸经本身来看,Sruti,Smrti,及Nyaya这三个知识来源是互为补充的,犹如中国的经、史、子三部,或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各有侧重,而又互为表里,互相阐释。

此外,还有用来研究韦陀经典的辅助性学科论著,称为Vedanga的部分,包括语音学(shiksha)、韵律学(chanda)、语法学(vyakarana)、天文学(jyotish)以及Upaveda,即与研究韦陀经典有间接关系的学科论著,包括医学、建筑、艺术、兵法等各门各类的实用知识。

原初的四韦陀由口耳相授而来,所以称为Sruti,即所闻;Smrti意谓记忆,即所记。如果Sruti可以被比喻成母亲,Smrti就是姐姐,孩子既从母亲那里聆听,也从姐姐那里请教。如果只承认Sruti,而拒绝如《往世书》《薄伽梵歌》一类的Smrti,韦陀文本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就受到破坏,变得支离破碎,进而无法理解。

确定韦陀文本的来源非常重要,因为对于我们的“释古”工作来说,Smrti的历史部分,尤其是《往世书》,给我们提供了破译史前全球文明基因的钥匙,以及探寻史前全球元文明传播路径的路线图。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