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命树和双头龙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作为犹太教里的秘教,卡巴拉教的起源可以上溯到12世纪至13世纪,其教义分为三个方面:卡巴拉神学、卡巴拉冥想和卡巴拉咒法,它要求信徒坚持艰苦的冥想过程和严格的苦行生活方式。卡巴拉是犹太教神秘哲学的核心价值,依靠希伯来语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秘密口头传承,它并非作为智力训练而存在,其神秘之处也不仅在于它孤独的实践过程,它真正的用途是开启人类内心的仁慈和博爱。卡巴拉追求两种看似对立的成就:一是与上帝的结合,一是在世代沿袭的犹太教框架内的家庭和公众生活的幸福。

卡巴拉能够帮助人类回归上帝。上帝首先将卡巴拉传授给了几位天使,他们又转而传授给了亚当。后来它又被传给了诺亚、亚伯拉罕和摩西。最初有七十位长老参习了卡巴拉,他们认为,大卫王与所罗门王也是卡巴拉的参习者。后来,这种口头的传承终于结束了,卡巴拉的知识开始被书写下来。

卡巴拉的许多基本思想和原理在诺斯替教中也能找到。两者都在其教义中阐述了重要的“灵知”,这些知识无法为理智所思辨,无法以文字表述,却可以被上帝感召。与上帝隔离且被圈囿于身体和物质中的人只不过是无知者,其过失不被认为是罪行。“灵知”可以将人与上帝再次结合成一体,使人知道上帝之所以为上帝。这些可以共享“灵知”的人是被选中的人,他们是启发人们共享上帝知识的人。

在卡巴拉看来,上帝是所有对立观念的总和。因此,上帝是好的也是邪恶的,是公平的也是不公平的,是仁慈的也是冷酷的,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是不可知的也是可知的,而所有这一切包含着矛盾和对立的事物,结合成一个完整、伟大的上帝。

由此乃得出卡巴拉的第二个观点,即上帝与世界的间接联系。上帝就像镜子的光芒,这些光芒反射到第二面镜子,又反射到第三面、第四面……这样继续下去,在这继续反射的过程中,这些光逐渐失去一部分,直到完全昏暗消失在无限的世界中。

光的反射说构成了卡巴拉的创世理论。最初的上帝及上帝自己放出的光形成了第一个起源,从第一个光源发展出九个,这十个光源被叫作“原体”(Sephiroth)。“原体”的光组成了上帝神圣的名字,十个“原体”中的每一个都是“原质”(Sephirot),它们合在一起便形成了生命树,它是卡巴拉冥想的中心映像。每一个“原质”都呈显出上帝的一个方面,它们合起来,又表示上帝神圣的名字。生命树描述了让人类更加接近上帝的上升道路。在“原体”的帮助下,人类向着上帝攀登,以努力获得来自每一个“原质”所蕴含的知识和品质。

卡巴拉生命树


生命树是卡巴拉神学的核心,它被视为神创造宇宙的蓝图,或者称之为神体的构造图。生命树不只是描绘于羊皮纸上的图样,它象征广大的宇宙、作为小宇宙的人体生命,以及臻达上帝的灵魂之旅。生命之树大致由以下部分构成:三支柱(慈悲之柱、温和之柱、严厉之柱)、十圆或十原质、四阶层(风、火、水、地)、四世界(原型的世界、创造的世界、行动的世界、物质的世界),以及二十二条路径。冥想的旅途从象征物质存在的“王国”开始,经过二十二路径,穿越十圆,直到象征最高超越性的“王冠”为止。其中每个圆都有守护、指导灵魂超升的大天使。十个原质按照由上至下、由右到左的顺序分别是:

王冠(Crown):超越、神的本性;亦代表净火天。

智慧(Wisdom):智慧、纯粹理性、创造原点;亦代表恒星天/原动天。

理解(Understanding):执行、实质的理性、创造之泉:亦代表土星天。

仁爱(Love):爱、仁慈、恩宠、伟大;亦代表木星天。

严格(Severity):法、神的权力、恶的发现、怒;亦代表火星天。

美丽(Beauty):慈悲、调和、美;亦代表着太阳天。此原质正是生命之树的核心。

胜利(Victory):永远、膨胀、胜利;亦代表金星天。

光辉(Splendor):尊严、收缩、光荣;亦代表水星天。

基础(Foundation):基础、万物的基础、神的创造力;亦代表月球天。

王国(Kingdom):王国、物质、人,由四元素所合成,代表物质的存在。

一般认为生命树中的十个圆代表神的十个面,左边代表男性,右边代表女性,而中间则是二者协和地带。如此看来,卡巴拉生命树的概念已将大宇宙和作为小宇宙的生命融合为一,或者说,其中蕴含了大宇宙与小宇宙也即天与人的全息感应关系。一方面,在小宇宙的层面,生命树近似瑜伽的脉轮体系,圆相当于chakra(轮),而径相当于脉,每一个轮都储藏着神圣的能量,释放出圆或“原质”所内含的品质和觉知。二十二条路径分左中右的布局,则对应于阴脉、阳脉和中脉。另一方面,在大宇宙的层面,生命树对应于宇宙树,它既映显了宇宙的总体架构和创造过程,也是灵魂升达上帝天国的登天之路,其超升过程就在精神的自我修炼中完成。如是,《考史多基奥义书》的升天场景又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好几部主要的韦陀经典都提到这棵植根于上帝天国的生命树/宇宙树。《羯陀奥义书》第四颂把世界比作一棵大树,而梵则是此树的根:

其根在上界,枝叶乃下垂,永恒宇宙树!其根实清净,彼即为大梵。彼名不灭者,诸世界依止,无人能超越,信然此即彼!

《薄伽梵歌》第十五章开头,克里希那讲述了有关倒生之树的寓言:

据说,有一棵菩提树,根向上,枝向下,叶就是韦陀颂歌。知此树者明韦陀。

这棵树的枝干上下展布,受到阴阳气性之滋养。其细枝为感官对象。这棵树也有向下延伸的根,与有情世界的业行相纠结。

此树之真形,世人无法察知。无人得知,此树终于何处、始于何处、根基又在何处。但是,人须下定决心,以不执为斧,砍倒此根深蒂固之幻树。然后,必须找到那个至则无返的地方,在那里归命至上人格神——万物之所资始,无始以来,万物之所资生。

觉悟真常,不为荣名、错觉、幻缘所污,不贪爱欲,不执苦乐双昧,不受迷惑,了知如何皈依至尊主,这样的人,能够超转永恒的国度。

我的居所非由日月照明,也不用电气。到了那里的人,绝不会重返世间。

《白净识奥义书》第四章以二鸟同栖一树喻解灵魂与内心之神我的关系:

美羽情亲侣,同树栖一枝。一啄果实甘,一止唯视之。

魂栖同此树,沦没在无明,昧觉能力孱,痴惑自伤情。时若见其邻,可敬拜之主,得睹其光荣,遂尔离忧苦。

宇宙神我弥纶天地,遍覆万物,也进入众生心中,与灵魂相伴,作为观监者、引导者而存在。《奥义书》将此二我比喻为两只鸟的关系,一只鸟为个体之我(Jiva),另一只为入乎内心之神我。两只鸟同在一棵树上,一只在吃树上的果实,另一只在旁观看,等待老友转头相认。个体之我进入生死轮回,承受善恶果报;神我则清静无为,永恒自在,始终以朋友的姿态在静观对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