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术:天地对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特奥蒂瓦坎,在印地安语中意为“众神信徒得道之地”,是一座献给羽蛇神的圣城,有“众神之城”的美誉。自1905年墨西哥政府开始组织发掘以来,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也只不过恢复了当年壮丽面貌的一小部分。整个城市的十分之九仍然埋在泥土之中。从特奥蒂瓦坎的电脑复原图来看,高耸的金字塔、华丽的宫殿、宏大的建筑、排列整齐的宽阔的街道,处处经过精心设计。全城采取网格布局,构成一个庞大的几何形图案。整座城市气势磅礴、规模巨大、中心突出,其城市设计之精密,即使与当代最先进的大都市城市规划相比也毫不逊色。

这座世界上最为神秘的圣城,其核心建筑是太阳神金字塔建筑群,包括太阳神金字塔、月神金字塔和前面所说的羽蛇神庙。中心广场上两条大道垂直相交,3公里长、40米宽的“亡灵之路”纵贯南北,两旁的建筑错落有致,街道的坡度巧妙地设计为30度,在3公里长的街道上,每隔若干米建6级台阶和一处平台。这样,从北向南望去,台阶隐没在坡度差之中,看上去是一条笔直的街道;而从南往北望去,街道上的台阶与3公里外月亮金字塔的台阶融为一体,没有尽头,给人以直逼云天之感。这表明,“亡灵之路”从设计到施工,每一处台阶、平台的尺寸和间隔都经过精确无比的计算,没有丝毫偏差。这样大的工程,设计如此精密,即使用现代施工仪器测量的现代化城市建设都很难做到!

美国工程师对圣城的9000余处局部遗址进行了现场测量,发现特奥蒂瓦坎的伟大建筑物,都环绕着“亡灵之路”这条中轴线呈现方格状的布局,并使用了标准的度量单位进行设计,此即著名的“特奥蒂瓦坎标准单位”(Standard Teotihuacan Unit,STU)——1.05946米。当使用STU表示时,建筑物之间或其内部的建筑数据,皆以72为基数,形成一定的序列。这一数据来自岁差的比率。例如,太阳金字塔地基每边的长度为216个即(72+36)×2个STU;月亮金字塔的东西轴线长144个即72×2个STU;太阳金字塔的中心距离月亮金字塔的中心720个STU。最为奇特的是,柬埔寨吴哥窟的韦陀式建筑群竟然也使用了这种标准的度量单位以及奇特的数字序列!据葛瑞姆·汉卡克的研究,与埃及金字塔群、柬埔寨吴哥窟一样,特奥蒂瓦坎圣城也蕴含了精密的天文设计。根据其方位来推算,电脑显示,太阳金字塔在大约公元150年中一年两度指向了通过天顶点的正午的太阳以及“日升之星”昴星团——通天之路的大门。至于“亡灵之路”,其走向则由太阳金字塔西面的方位决定。布鲁克林文理研究所人种系主任哈格尔曾于特奥蒂瓦坎进行广泛的古天文学研究,在1920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他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特奥蒂瓦坎的“亡灵之路”其设计原意是要做“银河的象征”,“据说亡灵会走过……这一条介于人间尘世与星空灵魂归所之间的道路”。

特奥蒂瓦坎(电脑复原图)


葛瑞姆·汉卡克的结论是:古代美洲民族心目中的冥府之路位于银河横亘的天界,这与古埃及人的观念非常类似。另一个奇异的相似之处是,两个民族似乎都相信,来世之门将在“破晓前的红光闪现”中开启。两者皆专注于天文学,讲求神秘的天界众星循环之道,并企求升为天星而永垂不朽。[155]

特奥蒂瓦坎太阳金字塔塔高65米,底部面积为222米×265米,它的体积要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底边周长与塔的高度之比为4帕埃(圆周率),而埃及胡夫金字塔底边周长与塔的高度之比为2帕埃。这里帕埃的使用,不仅显示出其建造者高深的数学智慧,而且使我们看到了这两座金字塔之间有着无可置疑的关系。

不仅仅是特奥蒂瓦坎太阳金字塔,美洲的金字塔都呈现出这种“天地对应”的建筑特色。例如库库尔坎(Kukulkan)金字塔,此塔高约30米,四周各由91级台阶环绕,加起来一共364阶,再加上塔顶的羽蛇神庙,共有365阶,刚好象征了一个太阳年中的365个日子。而这座古老建筑的几何设计和方位,足以媲美钟表的精确校准,创造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每年春分和秋分两天的日落时分,北面一组台阶的边墙会在阳光照射下形成弯弯曲曲七段呈等腰三角形的影子,连同底部雕刻的蛇头,宛若一条巨蟒从塔顶向大地游动,象征着羽蛇神在春分时苏醒,爬出庙宇,秋分日又回去。每一次,这个景象持续整整3小时22分,分秒不差。这预示着,当地上金字塔出现羽蛇影像时,天上的羽蛇神也将在此时出现,来接引等待着“天门”洞开,准备踏上“通天之路”的灵魂。

考古学家莱斯利·米切尔(J.Leslie Mitchell)在《玛雅的征服》一书中的观点也可以与葛瑞姆·汉卡克的结论相印证。根据他的研究,玛雅帝国的宏伟建筑并非为今天的玛雅人所建,而是由外来的民族所建,就是这些民族建造了柬埔寨和爪哇岛各处的“天地对应”式灵知建筑。[156]

蕴藏宇宙密码、天地对应式的灵知建筑,与天文学密切相关的“天门”以及“通天之路”,这些因素竟然在空间上相隔万里、时间上相差数千年的埃及、美洲、柬埔寨的宗教建筑群和灵知信仰里均有出现,这表明,它们可能都由同一种具有全球性的史前文化基因复制而成。

萨克塞华曼遗址


1995年6月出版的《今日印度教》(Hinduism Today)披露了一则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报道。室利·V. 迦南帕提(Sri V. Ganapati Sthapati)——印度最著名的神庙建筑师及石艺雕刻专家——去中南美洲考察玛雅古代神庙和巨石建筑。在考察玛雅圣地马丘比丘(Machu Picchu)的一所建筑时,他立刻就判断出墙壁的厚度是33英寸——南印度使用的标准建筑尺寸。而且,那里的建筑都采用了模式化的设计,其长度绝不会超过宽度的2倍。对于迦南帕提来说,这些标准和模式是如此的熟悉,因为它们都来自于古老的韦陀风水术——瓦斯图(Vastu)。至今印度的神庙设计还沿用着代代相传的《瓦斯图经》(Vastu Shastra)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这本经书是一部有关建筑、艺术和设计理念的古典文献的集成。不过,它只是一部更大也更古老的经书《玛雅之法则》(Mayamatama)的一部分,其作者是一位传说中远古的魔术师般的建筑大师——玛雅·达那瓦(Maya Danava,意思是“聪明的巨人”)。

奇琴伊察遗址(左);瓦斯图标准设计图(右)


在“豹城”萨克塞华曼(Saqsayhuman)遗址,成千上万块巨大的石块被精密无比地堆砌成石门、石墙。许多石块的重量约为200吨,最重的有355吨。这些石块具有多边形的特色,每一块石头的形状与大小并不相同,但互相砌合的方式却无比精巧且富有艺术魅力。石块之间如此的密合,以至于连刀锋都插不进缝隙去,整座建筑犹如鬼斧神工。没有人能解释这些像小山般的大型石材是如何被切割、雕刻、抬起、搬运、高举、放下并拼接成如此完美的建筑的。然而,迦南帕提却很容易地发现了秘密——那些石块底部都有小小的石钮。因为在印度至今仍然保存的传统建筑技术里,就是凭借这些石钮,以三四十个壮汉之力就能移动成百吨的石料。其他相似的建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