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兽面旋涡纹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人面鱼纹”多见于当作儿童瓮棺棺盖的彩陶盆上,表明它是一种具有“通天手段”作用的符号,与太极图或璇玑图的象征寓意是符合的。凭借“人面鱼纹”太极图的法力,孩子的灵魂将有希望上升到最高的天穹,从而获得永恒的解脱,因此这个图像的寓意及作用与以后出现于墓室顶部的星图其实是一样的。

马王堆汉墓帛画《太一将行图》,在太一神之侧榜题“太一:社神”,可知太一即是社神。甲骨文里有秋社舞者的象形字,舞者的头顶上就戴着三角形的尖顶冠,形状与“人面鱼纹”的冠饰一样,应该是半坡“人面鱼纹”冠饰的原型。

舞者作鸟装,两臂张开似鸟翼,身后有鸟羽状尾饰,两腿叉开,与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舞蹈纹彩陶盆上的舞人图像很接近。这件彩陶器上的舞人纹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表现舞蹈的美术品。舞者分为三组,每组五人,手拉手排成一行,计三行,在陶盆内壁间隔围成一圈,每组舞者之间,间隔画跳跃状鱼纹一条。这件陶绘应该是表现了社舞的场面,舞者头上的三角形尖顶冠,象征了社神所居的北极星;身上的鸟装和尾饰象征了负载太一翱翔于宇宙的鸟王,而鱼纹依然是希殊玛尔星体的象征符号。

对这件彩陶器上的舞人纹,饶宗颐先生考论颇详,并揭示出它与滇文化以及西亚文化的关系:

1973年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马家窑类型三八四号墓有成组带辫发五个舞人携手图样的陶盆,现陈列于北京历史博物馆。每个人还在背后系有尾饰,金维诺引证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来加以解释,赴取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铜舞俑,亦饰有兽尾作证。余考滇地古有尾濮,《太平御览》七九一引《永昌郡传》:“尾濮尾若龟形,长三四寸。”又引《扶南土俗传》言:“蒲罗中人人皆有尾,长五六寸。……”蒲罗盖尾濮之地名。盖自皇古以来青海羌人与滇之濮人都喜爱尾饰,均有实物作证。至于图绘成组舞人携手平列作为图案,西亚的彩陶亦有相同的画面。在Halaf的遗物竟有若干舞人腰下系尾,而手拉手平列表现舞姿。稍后的Ubaid时代陶器上仍保留这舞人画面。[276]

西亚同类型的舞人纹出现时间犹在半坡文化之前,青海与西域相通,而滇地又一向受印度文化之影响。由点及面,一个史前超级文明圈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学者翟玉忠最近出版新书《人类文明的基因》,以实地考察的方式,证明古代太极图分布全球:规整的“阴阳鱼”太极图只分布在欧亚大陆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化中;西伯利亚、非洲以及世界各地的萨满文化中,还保存着太极图最原始的形式——多层螺旋;大洋洲和南、北美洲的太极图纹饰发育不是很完全,没有看到“阴阳鱼”。[277]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