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夏文明的子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氐人国是指巴蜀北部氐羌的领域。氐、蜀古代传说都和“鱼”发生密切关系。氐族的祖先是人面鱼身,而蜀的先世,有鱼凫一代,可知氐与蜀有相同的神话。近时研究蜀史的学者无不主张蜀人实出于氐羌之一支,又支持了上面的说法。

根据史料记载,华夏第一个王朝夏的创建者——禹——本是古蜀羌人。《史记·六国表序》:“禹兴于西羌。”《集解》:“《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张守节《正义》云:“禹生于茂州汶川县。本冉駹国,皆西羌。”墨子弟子随巢子言“禹生于昆石”,《淮南子》但言“禹生于石”。他书若《荀子》言“禹学于西王国”。《华阳国志》记载岷江上游广柔县境为大禹圣地,“夷人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野中,不敢追,云畏禹神;能藏三年,为人所得,则共原之,云禹神灵佑之”。《水经注·沫水》也说:“(广柔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

禹的身份似乎也有两重,即作为神统的禹和作为帝统的禹。本书第四章第二节提到过,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有一篇讲述宇宙起源的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创世纪文字,其中就讲到了禹作为创世大神的功业,内容大致如下:伏羲和女娲于混沌幽冥中交合,随后生下了四个孩子,定立天地,化育万物,于是天地形成,宇宙初开。以后夏禹和商契开始为天地的广狭周界规划立法,他们于大地勘定九州,敷平水土,又上分九天,测量天周度数,辛勤地往来于天壤之间。大地上山陵横阻而淤塞不通,致使洪水泛滥,禹和契便导山导水,跋涉于山陵、急流与泥沼,命令山川四海的阴气阳气疏通山川。当时日月还没有产生,于是伏羲、女娲的四个孩子依次在天盖上步算时间,轮流更替,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分至四时产生的千百年后,日月由帝俊孕育而产生。

禹在伏羲、女娲创生天地、化育万物之后,勘定九州,敷平水土,又上分九天,测量天周度数,为天地十方划定了界域,俨然是一个宇宙开发官的角色。在韦陀神话里,这个角色的扮演者竟然就是水神筏楼那。《梨俱韦陀》之《筏楼那赞》云:

最胜明神,测量天师,

现身大地,创立四维。

水天行宫,古老辉煌,

是此神王,我等主人。

筏楼那创立四维,即创立宇宙方位——东南西北——上下四维,又测量天地,坐镇水天行宫,监视三界众生的一切善恶行为。两者相较,作为神统的禹和韦陀水神筏楼那显然共通之处颇多,禹的神话很可能就是筏楼那神话的华夏翻版。

禹即是水神,自然熟知水性,有疏江理水的神力。根据闻一多先生《伏羲考》的说法,“禹”字同“巳”,禹、巳都是蛇名,此则又与筏楼那之现为蛇形吻合。传说中禹是龙,夏为龙族。《海内经》注引《归藏·启筮篇》:“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初学记》引末句作“是用出禹”。《列子·黄帝篇》说夏后氏也是“蛇身人面”。《尚书·大传》描写禹受禅时的情形:“于是八风循通,庆云丛聚,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源,鱼鳖咸出于其穴,近虞而事夏。”龙王持国,水神当位,蛟鱼龟鳖欢欣鼓舞,大概就是后来鱼龙漫衍之戏的底本。传说夏后氏诸王多乘龙。《括地图》说禹乘二龙,《海外西经》《大荒西经》都说启乘两龙。《天问》:“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王注曰:“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

维基百科有“伐楼拿”(即筏楼那)一条:

作为神族的代表,伐楼拿具有作为太阳神的职能。但作为最重要的阿修罗天魔,他更倾向管理道德及社会的事务。他的形象经常与另一位阿修罗神密特拉连结成对偶神合称“密特拉伐楼拿”(或两者前后对调),是宇宙秩序梨多(rta)的最高守护神。《梨俱韦陀》中伐楼拿更曾经与因陀罗成对合称为“因陀罗伐楼拿”……《阿闼婆韦陀》记载,伐楼拿是全知神,说谎的人不能逃出他的罗网,星星是他的千眼密探,监视人类的一举一动。尽管《梨俱韦陀》中伐楼拿的登场次数远不如因陀罗,但这不代表他在早期的韦陀社会的重要性不及因陀罗,这是因为《梨俱韦陀》的叙述主要集中在火(阿耆尼)及苏摩酒仪式上,苏摩又与因陀罗有着紧密的关系。原本《梨俱韦陀》给伐楼拿和密特拉的身份都是阿修罗魔族,但他们随后又被安排进神族的体系中……在自身职能不断被其他神祇分割后,伐楼拿最后下降为单纯的水神(包括海洋与河流)及溺水者灵魂的守护神,伴随着那伽族成为镇守西方的护法。

谜底揭开了。在本书前文有考证,应龙即天帝因陀罗,应龙辅佐大禹理水,对应于《梨俱韦陀》的因陀罗、筏楼那联盟。“契”似乎对应于跟筏楼那联盟的另一位神祇——密特拉。水神的助手是那伽族(Naga),是以作为水神后裔的夏后氏多能乘龙御龙,夏人的器物亦多以龙为饰,而夏人当为龙族。



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型绿松石“龙旗”(上);二里头出土的透底陶器(左下);二里头出土的大型陶盆以及盆沿的长蛇浮雕(右下)


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出土的一件陶透底器残片,其上出现了一首双身龙的形像(左上);二里头出土的陶透底器,器身如斗,器身常饰有龙蛇图案(右上);“禹”字的不同写法(下)


被初步断定为夏文化的二里头遗址,龙形象文物尤为突出。有号称“超级国宝”的大型绿松石“龙旗”,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极为罕见。此外还有陶塑龙(蛇)、图案化的龙纹装饰等。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以东出土的两件透底陶器的肩腹部,都雕有数条立体的小蛇,呈昂首游动状,身上饰菱形花纹。宫城外侧出土的大型陶盆,盆口内侧绕盆沿一周浮雕了一条或两条长蛇,昂首卷尾,生动逼真。蛇身上方的盆口上还阴刻了一周的鱼纹,笔法相当写实。鱼和蛇的组合,似乎寓示了水神雌雄合体的主题。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出土的一件陶透底器上用粗阴线表现的龙为一首双身,其额头饰有菱形纹,鼻吻凸出,梭目圆睛,与二里头嵌绿松石龙纹铜牌饰上的龙头极为相似。龙身则自颈部开始分为左右伸展的双身,龙身细线阴刻不规则菱形花纹和双曲线。正是龙额的菱形纹饰暴露了这条龙的真正身份!出现在通天神器或神兽上的菱形在三代时期通常都是北极的象征,透底器乃是祭祀用的神器,那么这条龙应该是北极主神的象征符号,一首双身的造型,与殷商的双头神龙、印度河陶印上的双头独角龙遥相呼应。筏楼那最早兼具北极主神毗湿奴的身位,由此推测,马王堆帛书中所记述的上分九天、测量天周度数的禹起初可能也是北极主神,二里头的一首双身龙或许跟神禹有关。《说文解字》云:禹,蟲也。从厹,象形。甲骨文里未发现禹字,但金文里却有,其字象瓮无底,中有立蛇,蛇头部位或蛇身部位有弧形线或叉形线,应该喻示该部位产生了分叉,二里头文化陶透底器广肩直腹无底,器身常饰有龙蛇图案,其造型跟金文禹字竟然完全相似。此类陶器无底,可以肯定不是容器,应属于祭祀用器。二里头宫殿区以东出土的两件陶透底器的肩腹部,都立体雕塑有数条小蛇,身上有菱形花纹,呈昂首立起状,几乎就是金文禹字的实物原型。此器广肩直腹浅身,其状如斗,应为北斗星之象征物。至此,我们可以推断,二里头陶透底器可能就是在祭祀时使用的禹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