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人四足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姚治华教授在中印比较论文集《梵与道》中发表了论文《一,水,和宇宙论——对〈梨俱韦陀〉第10卷第129曲及〈太一生水〉的思考》。他将《黎俱韦陀》第10卷第129曲跟《太一生水》篇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都是从相似的太古之水和北极星的神话主题发展而成的,并且与占卜和祭祀有关。[330]

其实这首开启印度哲学黎明曙光的韦陀第一玄言诗,蕴藏了极大的玄机。饶宗颐先生曾专门解读过其中的第二颂:

Na mrtyur asid, amrtam na tarhi. Na ratria ahna asit praketah anid avatam svadhaya tad ekam tasmad dhanyan na parah kim canasa.

(There was not death nor immortality then. There was not the beacon of night, nor of day. That one breathed,windless,by its own power. Other then that there was not anything beyond.)

Mrtyur与Amrtam,华言即死与不死;此辞为创造之颂,谓泰初之始,未始有始,无死,亦无不死,无阴无阳(辞称无日月之指),得一(eka)而不假于他(para),不调气而自为呼吸(a-vata即windless)。庄子所谓“咸其自取”(《齐物论》),“真人”“其息深深”“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非此意而何耶?《老子》及古《黄帝书》俱云:“谷神不死。”……[331]

所谓创造之颂,或创造赞歌即《黎俱韦陀》第10卷第129曲之BhavaVrtta,译为《有转神赞》,因重点阐说有、无这两个基本哲学概念,故也通称为《有无歌》。此典籍共七颂,作者为住顶仙人。据巫白慧先生的注释,有转神亦即被称为“最胜我”的至上神,也就是这段经文中的Tad Ekam,即太一、那罗衍那。[332]饶宗颐先生认为此Tad Ekam即庄子《大宗师》中“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的“道”,以及《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一句中的“谷神”,可谓法眼如炬,发数千年未发之覆。“玄牝”似乎对应于“太一”或“最胜我”那罗衍那所据以创化天地万物的“胎藏”。

跟《老子》一样,此韦陀神曲也以有(sat)、无(asat)开篇,其第一、第二颂曰:

无既非有,有亦非有,

无空气界,无远天界,

何物隐藏,藏于何处?

谁保护之?深广大水?

死即非有,不死亦无,黑夜白昼,二无迹象,

不依空气,自立独存,

在此之外,别无存在。

巫白慧先生认为,“无既非有,有亦非有”两句中涵摄了至高的哲理。他评注道:

这两句话标志着韦陀哲学家在辩证的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因为这两句话是对“无”与“有”作进一步的规定,是意味着“无”与“有”并非静止固定而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变化,“无”不是永恒的“无”,“有”也不会永远是有……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333]

他认为,“无”与“有”的矛盾统一,是一个三重辩证模式,即从“无”到“有”再到“非有非无”或“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统一,犹如第二颂生死、昼夜之统一。在此之上,存在着一个包摄一切矛盾现象(主观的和客观的现象)的超验统一体,它的特征是“不依空气,自立独存,在此之外,别无存在”,这个统一体就是“有转神”或“最胜我”。

这简直就是庄子《天下篇》所总结的关尹、老聃之旨:“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常”是“无”“有”的统一,常、无、有皆归摄于作为整体大全或全体大用的“太一”或“道”。《老子》第一章论“无”“有”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曰:“知和曰常。”和、同一义,故同即是常,谓之玄,而玄之又玄,则指向玄学—神学之最高位——统摄常、无、有的太一/谷神。

总起来看,《有无歌》第一、第二颂论本体界,其精髓就是《老子》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句话。

《有无歌》第三、四、五颂述宇宙之化生,其文曰:

太初宇宙,混沌幽冥,

茫茫洪水,渺无物迹,

由空变有,有复隐藏,

热之威力,乃产彼一。

初萌欲念,进入彼内,

斯乃末那,第一种识,

智人冥思,内心探索,

于非有中,悟知有结。

悟道智者,传出光带,

其在上乎?其在下乎?

有输种者,有强力者,

自力居上,冲力居下。

第三颂讲器世界的创化历程。“最胜我”居于混沌大水中,先化生出“空”“热”和“彼”。“空”,梵文为kham,西译为以太(ether),是地、水、火、风、空、心、智、我慢八大物质元素之一,与音波、空间有关。我在《文明的基因》里考证,数论之八大物质元素实际对应于华夏易经之八卦,而“空”则对应于“震”卦,“震”为雷,也与音波、空间有关,《易·说卦》也有“帝出乎震”的说法。“热”,梵文为tapa,引申为苦行、祭祀、修炼、献祭之意,而非指一般意义上的热或火,乃是“最胜我”之内在能量或精神力量,出自无上者的本性,也是“法”的根源。老子所谓“道法自然”,即道取法于其自身之本性或内在能量,是为世界创生之形式因。“彼”是“胎藏”,即混沌“元气”、未分化的总体物质能量,属于无上者之外在能量或acit-shakti,是为世界创生之质料因(material cause)。“最胜我”或无上者为世界之本原、归宿,故为根本因或目的因(final cause)。

第四颂讲到人或生命个体与世界之关系。众生欲念或业识进入“彼”即胎藏之内,由是生化为末那即心,心乃引发出一切现象,是为入世道。所以众生作为无上者的边际能量,乃是无上者创生世界的动力因。但智者冥思,反身内求,不再为心、物所动,遂能自“有入无”,解脱于对“有”的执著,“于非有中,悟知有结”,是为向本根逆转的“出世道”。这一段文字,既包括创世论,也涉及解脱论,恰好对应于《老子》开篇第一段文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从《有无歌》第一、二颂无“无”无“有”、无空界、无天界、无生无死、无夜无昼的不可言说、无有分别的本体界,到第三、四颂空、彼、末那、识等“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