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帝真容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神”印章里那位居于北极星的至高主神同时也是水神的筏楼那。在另一枚哈拉帕印章里,四头的“原始湿婆”的身周却环绕着各种走兽:虎、象、犀牛、水牛、羚羊,显示出湿婆作为“兽主”(pashu-pati)的特征。从这些不同的“原始湿婆”造型来看,筏楼那似乎一身兼有三重不同的神格,水神、北极之帝毗湿奴和生殖、毁灭之神湿婆。此外,“原始湿婆”双臂满套臂环,为印度妇女之装饰,可见还附有女神的神格。此像有时作四面,似乎又有梵天的影子。总之,这个神像统合阴阳包融万有,也许就是传说中的“混沌”。

摩亨佐·达罗出土的印章中有种被称为“原始湿婆”的人像


巫白慧先生认为,筏楼那(包拥神、遍摄天)是一个具有二重神格的超验大神,既具有(有相的)自然神格,又具有(有相的)超自然神格,体现出一体二相、二相一体的灵知玄理。[353]在《梨俱韦陀》之“筏楼那赞歌”中,筏楼那是头戴金色斗篷,身披金色衣袍,庄严端坐在宇宙最高层的主神。侍从们为他准备了由神马牵引的战车,随从他在宇宙间巡回视察世间众生的一切活动。筏楼那是支配自然规律的主宰。他开天辟地,让天地按他的法令上下分开。他为太阳修筑了一条宽广的运行轨道,让太阳按照他的指令在太空中回旋转动。他规定月亮只在夜晚放光照耀,规定遍布苍穹的星辰夜升昼隐。筏楼那还把火置于水,让太阳行于空,将苏摩(树)栽入岩壑。筏楼那还是护持宇宙秩序的主神,因而受到凌驾于众神之上的尊敬和赞美。他严肃地贯彻“赏善罚恶”的因果法则。他庇护向他臣服归命的信众,用智慧眼观照他们,鼓励他们举办祭典,祈祷天地神灵,赐给他们前来筏楼那神宫共享圣食的恩典。那些真正实践筏楼那神谕的苦行者有望转生他的世界,瞻仰天国乐园的二大主管——筏楼那、阎罗王。筏楼那痛恨犯罪者,对破坏正法的人尤为恼火,要给他们加上桎梏。不过,知罪悔过者也会获得筏楼那的饶恕,免受惩罚。但筏楼那有时又在幽冥水底,《梨俱韦陀》之“筏楼那赞”云:“最胜明神,测量天师,现身大地,创立四维,水天行宫,古老辉煌,是此神王,我等主人。”筏楼那创立四维,即创立宇宙方位——东南西北,上下四维——又测量天地,坐镇水天行宫,监视三界众生的一切善恶行为。并且,筏楼那与天神因陀罗、密特拉也有密切的伙伴关系。



山西陶寺文化陶盘上的彩绘盘龙(左);陶寺文化中期出土的一件彩绘陶簋(右)


按照印度哲圣奥罗频多以及传统韦陀经师的说法,韦陀本集有表层的显义和内层的秘义。表面的祭礼和仪轨是为普通人而设的,《梵书》保留了这些;而同样的咒语赞祷里所隐含的灵知秘义,却呈现在《奥义书》里,只能传递给秘法入门者。[354]在《奥义书》或者《薄伽梵歌》里,创造、养育、毁灭世界的宇宙大我或超灵、胜我是毗湿奴,他是至上主神,具有超自然的神格,同时又涵摄宇宙形而上本体——梵。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水神的筏楼那其实只是一个表象,宇宙大我毗湿奴才是筏楼那背后所隐藏的本体,这就是所谓一体二相。那么,当筏楼那被赋予了本体意义之后,他就具有了其他各种流生于本体的神灵的大能和名相。所以,筏楼那可以兼有数重不同的神格。从他主宰、遍入一切时空众生的一面,可以看到毗湿奴;从他繁殖、毁灭的一面,可以看到湿婆;阎罗与湿婆的毁灭、刑杀有关,密特拉与湿婆的生殖力有关,而因陀罗似乎是毗湿奴维持世间秩序的代表。此外,居于最高天的筏楼那暗喻居住在北极星的乳海毗湿奴,而居于幽冥水底的作为水神的筏楼那却暗喻胎藏海乃至原因海毗湿奴(关于毗湿奴之三重分身,可参考《象太一之容》上篇)。这一切都隐藏在《韦陀本集》的秘密书写或口耳传承里,直到《奥义书》《往世书》出现的时代才十字打开,形上形下、神明世界的各种分际才显豁明朗起来。所以等到《往世书》的世代,筏楼那就不再承载这么多的暗喻和秘义,仅保留下水神的本来面相。经过这番探源溯流的考索,至此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断定,印度河印章上的“原始湿婆”就是《梨俱》赞歌中的筏楼那,而印度河文明就是原始《韦陀》的承载者,《韦陀》产生于印度河本土,而非外来民族入侵后带进来的舶来品,一如印度学者罗申·达拉尔(Roshen Dalal)所坚持的。[355]

被称为“饕餮”的带牛角的神面出现在很多华夏史前文化遗址中


印度河文字和美术在新石器时代的华夏大地留下了诸多痕迹。长江下游的安徽凌家滩文化,除了前文提到的象征北斗绕极运动的鹰猪合体玉雕,还出土了一件三角形树纹玉佩饰,应该也是宇宙树的一种表现形式。另外还有一件玉雕头饰,形似两端向内卷曲的水牛角,中间向上拱起呈三角形,这种纹饰在哈拉帕寇特·狄吉(Kot Diji)文化的彩陶罐上也出现了,其中有一件在牛角两端向上翻卷的圆弧内还各有一颗星纹,这明显是象征头戴牛角冠饰的北极主神筏楼那。这类水牛角纹在仰韶、良渚陶器上都有发现。前文解读的象征“豚鱼轮”的半坡“人面鱼纹”,其头部两边居然也有一对弯曲的牛角!良渚玉器“鸟站祭坛”纹饰,祭坛上刻有象征极星和北极的“菱形+圆”,而圆的两侧各伸出一对牛角,圆下端则有象征宇宙树的三片叶纹,这个符号应该就是指代北极主神太一,并且具有明显的印度河特征。山西陶寺文化的陶盘上也出现了象征“灵蛇轮”的彩绘盘龙,陶寺中期(公元前2200—前2100年)出土的一件彩绘陶簋上面出现了一组纹饰:左右鹰鸟纹相对,凸显出中间一个呈倒“几”字形的符号,其顶端有一个白色的倒三角,这应该是象征“帝”的一种符号。[356]陕西石茆遗址也发现了璇玑形玉璧,最著名的玉雕人头像,侧面一巨目,目下有一孔,这个孔象征天极,那么人像就应该象征北极主神,其整体造型也很接近以侧面示人的印度河“原始湿婆”的头部。最近石茆遗址又发现了用于祭祀的大型陶鸟,显然也与北极崇拜有关。

殷周牛角大兽面额头上通常都有象征北极星的菱形和象征宇宙树或北极的“葩”


三星堆出土一种大兽面,长眉巨目,头戴牛角,额头有柱状纹饰,柱头分叉如叶片,显然是宇宙树的象征。这个大兽面应该就是北极主神,与印度河印章的筏楼那形象可谓一脉相承。这种带牛角的大兽面盛行于殷周时代,殷周青铜器上比比皆是,后世失其传,遂笼统称之为“饕餮”。实际上,水牛备受殷人尊崇,从牛角形态来看,商代青铜、玉器上的牛纹主要是水牛。殷墟出土的青铜水牛身上,还雕有象征宇宙能量的龙纹、虎纹和鸟纹。殷周牛角大兽面的额头上通常有象征北极星的菱形和象征宇宙树或北极的“葩”。日本京都博物馆收藏的殷商后期神人蹲坐图像铜鼓,神人头戴巨大的牛角,身躯作尖锐的倒三角形(北极星的象征符号),双臂作鸟形,双腿盘曲蹲踞,其体态状貌无疑源出印度河文明的北极主神——筏楼那。

日本京都博物馆收藏的殷商后期神人蹲坐图像铜鼓(左);山东沂南发现的伏羲女娲画像石(右)


一直到汉代,有关北极太一的神话依然基本保留了承自史前的元素。山东沂南发现的伏羲女娲汉画像石上,人身蛇尾的伏羲、女娲中间被插入一个人像,头冠呈三角形,两肩之上分立一规一矩,两手伸出,紧抱伏羲、女娲。画像石左右两侧顶端,伏羲、女娲的头顶之上,各有一鹰,现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