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强填字并不能增智健脑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增强脑力为什么那么难?)


想要显得更聪明,办法有很多(比如使用一些浮夸的时髦词啦,随身带本《经济学人》啦之类的)。可是,怎么才能真正变得更聪明、更有智慧?所谓“增强脑力”真的有可能吗?

从身体的意义上讲,力(power)一般是指做事或采取行动的能力,“脑力”则总是被归在智力的名头之下。你可以把脑袋连上工业发电机形成一条完整的电路从而行之有效地增加脑中的“能量”,只是这种做法不能带来什么好处,除非你由衷地希望给自己来个“脑力震荡”,真正的烧脑。

大家或许见过一些广告,号称有什么药物、工具或是技术可以增强脑力,通常价格不菲。这种东西真能起什么重要作用的可能性很小,假如真像广告吹嘘的那般有效,它们早就该红了,人人都变得更聪明,脑容量变得更大,直到最终被头骨的重量压垮。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提升脑力、增强智力呢?

首先,有必要了解的是,不聪明的大脑和聪明的大脑到底有什么区别,以及如何把前者转变为后者?对此,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因素看似完全错误:聪明的大脑比较不费力。

这一反直觉的论点来自直接观察和记录脑活动的扫描成像研究,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这是一项精妙的技术,人躺在磁共振扫描仪下,他们的代谢活动(也就是体内组织和细胞在“干的活儿”)就可以被观察到。代谢活动需要的氧气由血液提供,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可以区分含氧血液和脱氧血液,以及两者在什么时候发生转换。而在体内,含氧血液和脱氧血液转换频繁的区域就是代谢活跃的区域,比如正在努力工作的脑区。从本质上讲,功能磁共振可以监测脑的活动并显现出特别活跃的区域。举例来说,假如受试者正在完成一项记忆任务,那么记忆加工所需的脑区会比平常更活跃,而这些从扫描仪上就可以看出来。表现出活性增强的那些区域就被认为是记忆加工区域。

实际情况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大脑总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持续处于活跃状态,要找到“更”活跃的小区域需要大量信号的过滤和分析。不过,发现哪些脑区有专门功能的大量现代研究都应用了功能磁共振技术。

讲到这里都没什么问题。你可能会猜,专门负责某个动作的区域会在必须完成该动作时更加活跃,就像举重运动员的肱二头肌在举杠铃时耗费更多的能量。非也非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拉尔森(Larson)等人在1995年发现,在为测试液态智力而设计的任务中,并未看到被试者的前额叶皮质很活跃……除非被试者对该项任务已经非常擅长。

让我说得更清楚一点,液态智力很高的人貌似并没有用到通常被认为负责液态智力的脑区。不太合理啊,这就好比给人称重,结果上秤的只有体重较轻的人。深入分析后发现,那些智力较高的被试者确实前额叶皮层表现得活跃,但这种情况只在他们需要完成更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才会发生,也就是难度达到需要让他们花点心思的程度。于是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发现。

智力并非来自某个专门的脑区,而是由好几个相互关联的脑区共同产生。智力高的人,脑区之间的连接和关联更为系统高效,因而总体来说就不需要太忙。不妨用汽车来打个比方:假如你有一辆车,引擎的轰鸣声如同一群狮子在模仿飓风,还有一辆车则没有噪音,前者并不必然好过后者。大脑的活跃程度和噪音一样,都是因为要费力做些什么而产生的,越高效则越轻松。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涉及智力的脑区(前额叶皮质、顶叶等)相互间联系的强弱程度才是对智力影响最大的因素。交流越顺畅、相互作用越强,处理速度就越快,制定决策和完成计算所需要花费的力气也就越少。

支持这一结论的还有另外一些关于大脑白质的研究。研究发现,白质的强度和密度可以作为指示智力高低的可靠标志。和受到普遍关注的灰质不同,白质是脑中一类常被忽视的组织。但实际上,占人脑一半的白质同样非常重要。之所以不怎么受关注,可能是因为白质“做”的没那么多。灰质是所有重要活动产生的地方,而白质由一束束轴突组成(轴突是典型神经元所具有的细长部分),负责把产生的活动传送到其他位置。如果把灰质比作工厂,那么白质就是送货和补给必需的通路。

两个脑区之间的白质连接越强,协同两者完成所负责的任务时需要耗费的能量就越少,也就越难用扫描仪看出来。就像要在干草堆里找一根针,而且还是把干草换成一大堆型号略大的针后再全部塞进洗衣机里翻滚。

还有一些扫描成像研究表明,胼胝体的粗细也与一般智力有关。胼胝体是左右半脑之间的“桥梁”,是白质形成的条带状组织。胼胝体越粗,左右半脑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交流也就越强。当一侧前额叶皮质需要调用储存在另一侧的记忆时,胼胝体越粗,调用越容易,速度也就越快。脑区间联系的效率和效果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在解决问题和执行任务时对智力的运用。因此,结构上(某个区域的大小、在皮质中的排列等)各不相同的大脑也会表现出程度相当的智力,就像两家公司生产的游戏控制面板可能在功率上差不多大一样。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更重要的是效率。那么这对于想让自己变聪明的我们有何启示呢?教育和学习是显而易见的答案。主动接触更多知识、信息和概念意味着记住的每样东西都会积极增强你的晶态智力,而经常运用液态智力设想如何应对各种局面会让你在事情真正发生时游刃有余。这可不是逃避现实,学习新东西、练习新技能会给大脑带来结构上的改变。大脑本身是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它可以,也的确会根据需要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们在第二章中曾说过,神经元在编码一段新记忆时会形成新突触,而这种过程在整个大脑中时时处处都在发生。

举例来说,位于顶叶的运动皮质负责计划和控制随意运动。运动皮质的不同区域控制着不同的身体部位,而专门用于控制身体某一部分的运动皮质有多大则取决于需要多强的控制。比如专门控制躯干的部分就不大,因为我们不会用躯干做太多事情。呼吸和伸手臂够东西都很重要,但在动作方面,我们能做的只有稍加转动或弯曲,控制程度仅限于此。大部分运动皮质是专门控制面部和双手的,因为这几处需要大量精细控制。而这还只是对于普通人而言。研究显示,受过古典音乐训练的音乐家,比如小提琴家或钢琴家,其运动皮质中专门负责精确控制手部和手指的区域相对常人而言可谓巨大。这类人毕生运用双手完成难度和复杂程度不断提升的动作(通常还是以高速进行),因此大脑为支持这样的行为做出了适应性的改变。

海马区也有类似的可塑性。海马是情景记忆以及空间记忆(记忆位置和方位)必须用到的脑区,负责加工多种感知觉结合的记忆——在辨识环境方位时必不可少。埃莉诺·马圭尔(Eleanor Maguire)教授和她的同事研究发现,通过“知识考试”取得从业资格的伦敦出租车司机(该考试需要对伦敦庞大而错综复杂的大街小巷烂熟于心)相比于非从业者,前者拥有更大的海马后段,那是负责方位的部位。不过这些实验基本是在还没用上车载导航系统之前开展的,所以不知道现在再做同样的实验会得出什么结果。

甚至还有一些证据(虽然大多数来自对小鼠的研究,但它们能有多聪明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