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火吧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人为什么会愤怒,以及愤怒有什么好处)


布鲁斯·班纳有句著名的台词:“别惹我发怒。你不会喜欢我发怒的样子。”发怒的班纳会变成绿巨人浩克——这个闻名世界的漫画角色受到无数人的喜爱。可见台词说得不对啊!

但话说回来,谁又会喜欢别人生气的样子呢?诚然,有些人路见不平时会爆发“正义之怒”,而支持者会为他们喝彩加油。但一般情况下,愤怒被视作负能量,主要原因在于它会引发不理性的行为,带来混乱甚至暴力。既然愤怒如此具有破坏性,为什么人脑在遇到哪怕是看起来最无足轻重的小事时也会积极地制造愤怒呢?

愤怒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种情绪上和生理上的唤起状态,通常出现在某种界限遭到侵犯时。走在路上被人撞了?那是身体界限被侵犯。有人借了你的钱却不肯还?那是资产界限被侵犯。有人表达了让你感到极度无礼的观点?那是精神界限被侵犯。假如有人很明显是故意侵犯,就属于挑衅,唤起的程度更甚,产生的愤怒更强烈。其中的差别就好比是不小心打翻了某人的饮料,还是故意把饮料泼到对方脸上。后者不仅侵犯到个人界限,并且是故意为之的损人利己。大脑对发帖恶意挑衅的反应可比互联网出现得早多了。

演化心理学家提出的愤怒校正理论(recalibration theory)认为,愤怒是为了应对类似的上述场景而演化出来的一种自卫机制。愤怒让人在潜意识里对可能吃亏的情况迅速做出反应,有助于取得均衡、确保自身不受损害。设想有一个灵长类祖先,正凭借他那刚发育的大脑皮质精心制作一把石斧。打造新兴“工具”费力又费时,不过物有所值。接着,石斧刚做完就有人过来把它占为己有。默默坐着思考财产与道德的本质可能会让这个灵长类看起来比较智慧,然而用猿人般的老拳愤怒地挥击在小偷的下巴上却可以让他保住工具,尊严再次被践踏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从而地位和交配的机会都得以提高。

不管实际怎样,至少理论上如此。演化心理学似乎习惯于这么来简化事情,所以常常也会把人激怒。

从严格的神经生物学角度来讲,愤怒往往是对危险做出的反应,而“威胁检测系统”与愤怒大有关系。杏仁核、海马、导水管周围灰质以及中脑的各个部分负责了大部分感觉信息的基础加工,组成了人的威胁检测系统,起着触发愤怒的作用。然而,正如我们先前所说,人脑在现代社会依然使用原始的威胁检测系统来导航,把同事老是学你的丑态而害你被大伙儿笑话看作是一种“威胁”。尽管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伤害,但你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受到了威胁。结果,你发怒了。

一些利用脑部扫描成像的研究,比如澳大利亚的查尔斯·卡弗尔(Eddie Harmon-Jones)和艾迪·哈尔蒙-琼斯(Eddie Harmon-Jones)等人开展的工作,显示出被激怒的受试者在其眶额皮层有活动增强的现象,而该脑区常与情绪控制、目标导向的行为有关。也就是说,当大脑希望什么事发生时,它常会借由情绪来引发或鼓励相应的行为促使此事发生。拿愤怒来说,你的大脑感知到有事发生,并确定这事儿不太开心,为了以满意的方式有效地应对此事,大脑做出的反应就是产生了相应的情绪(愤怒)。

这样一来问题就更有趣了。愤怒被看作是消极的、负面的、不理性甚至有害的。结果,愤怒有时却是有用的、有益的。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危险引起压力/应激,而应激是个大麻烦,原因主要在于它会引起皮质醇的分泌,产生令人不适的生理变化,对健康不利。不过,也有很多研究,例如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Universität Osnabrück)的米格尔·卡曾(Miguel Kazén)等人所做的工作发现,愤怒的感觉会降低皮质醇水平,从而减少应激可能造成的伤害。

对此存在一种解释,研究显示③,愤怒时大脑左半球、中间的前扣带回和额叶皮层活动增强。这些脑区与动机的产生和行为反应有关。大脑左右两个半球都会产生动机和应答,但各司其职:右半球对不愉快的事情产生负面的、逃避的、退缩的反应;而左半球则产生积极的、主动的、靠近的行为。

简单说来,当威胁或难题呈现在这一动机系统面前时,右半边说着“不要,危险,往后退,别把事情搞得更糟!”,让你退缩或逃避;左半边则说“不,我还没体验过,让我来对付”,然后撸起袖子埋头苦干。就像我们常用的比喻,头脑里真的有一个魔鬼和一个天使。

人格较为自信、外向的人可能左半边占主导,而神经质或内向型的则也许是右半边。但右半边施加的影响不会对显现的威胁造成任何改变,因此威胁依然存在,使人焦虑,造成压力。从现有数据来看,愤怒会增强大脑左半球系统的活动,就像把犹豫不决的人从跳水板上猛推下去那样,可以促使一个人采取行动。同时,由于皮质醇降低了,使人“僵住”的焦虑反应也因此缓和。最终,造成应激的事情得到处理,皮质醇水平随之继续降低。④类似地,研究还显示,愤怒会让人以更乐观的方式思考,不是去害怕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而是鼓励人们去设想各种需要应对的情形(哪怕想错了),从而把各种威胁减小到最低程度。

研究还表明,明显的愤怒在谈判中很有用,即使双方都怒气冲冲的,却能说明达到目标的动机更强,对结果更乐观,也隐含着说话更诚实的意味。

这些结果都质疑了应当克制怒火的想法,反而建议我们为了释放压力、达成目标而把愤怒发泄出来。

不过,和其他问题一样,愤怒也没那么简单。毕竟,它来自大脑。我们想出了很多压抑怒火的方法,考虑到愤怒的反应非常迅猛,像“数到十”或“做几次深呼吸再回答”等经典的策略确实很有道理。

人愤怒时,高度活跃的眶额皮层参与了情绪和行为的管理。更确切地说,这部分会调节和过滤情绪对行为的影响,压抑或拦截那些更强烈和/或更原始的冲动。当我们极有可能在强烈情绪的驱使下做出危险举动时,眶额叶皮层像某种应急措施一样介入进来。就像龙头漏水的浴缸上有个防溢水出口,虽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可以阻止事情进一步恶化。

强烈的愤怒并不总是表现为即刻的内心感受。有些恼火的事情会让人接连几小时、几天甚至几星期心绪难平。最初引起愤怒的威胁检测系统涉及海马和杏仁核,而这两个脑区我们都知道与形成情绪丰富的生动记忆有关,因此使人动怒的情景会保留在记忆中,让我们反复回想,或者用更正规的术语来说,就是让我们不断“反刍”。参与实验的被试者在咀嚼当初让他们发怒的事情时,其内侧前额叶皮层显示出活动增强,而这个脑区也与制定决策、计划以及复杂的思维活动有关。

因此,生活中常出现怒火迟迟难消,甚至愈积愈盛的现象,尤其是在未能对令人恼火的小事做出反应时。愤怒会让大脑想要处理恶化的事态,可如果遇到的是一台不给你找零的自动贩卖机呢?或是在高速公路上遇到有人野蛮超车呢?再或是老板在离下班还有4分钟时跟你说要加班呢?这些都让人生气,但又无可奈何,除非你愿意搞破坏、撞车、被炒鱿鱼。偏偏所有事情还可能都发生在同一天内。于是好几件恼火的事同时挤在脑中挥之不去,而大脑又没有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行为反应系统中左边那部分催着人赶紧采取些行动,可又有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