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紧急关停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精神崩溃是怎么回事)


大冷天不穿外套跑出去会感冒;垃圾食品会造成心血管问题;吸烟有害肺部健康;计算机工作站组建不合理会引起颈肩腕综合征,导致腰酸背痛;起身时要膝盖发力;不要把手指关节拗得咔咔作响,否则将来会得关节炎;诸如此类。

很可能你听到过这些话,以及无数类似的养生之道。无论准确与否,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健康。人体固然神奇,但也有物理学和生物学上的极限,挑战极限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要小心自己吃了什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如果说我们的行为可能给身体造成不良影响,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复杂精巧的大脑免遭于难呢?答案当然是,没办法。

现代社会中,大脑安康的最大威胁就是压力,古已有之的压力。

压力是每个人都时常感受到的,可压力如果太大或太频繁,人就会有麻烦。第1章解释了应激如何对健康产生真实可感的影响: 压力激活脑中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从而启动“战或逃”反应,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压力从多方面影响人脑和身体,所以持续不断的压力造成的影响十分显著,使人紧张、易怒、思路混乱、身体疲惫无力等。我们常常把这种情况描述为“神经快要崩断了”。

“神经崩断”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医学或心理学术语。实际上也不会发生字面意义上的神经断裂。有些人用“精神崩溃”的说法,这相对更准确些,但也属于口语范畴。反正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是什么意思啦!精神崩溃是指人在已经无法应对强大压力时出现的状况,就“啪”地一下,“垮掉”“萎靡”“涣散”“什么也不能做”了。它意味着一个人在精神上难以继续正常运作。

精神崩溃的体验因人而异。有些人感到绝望和抑郁,有些人严重焦虑和惊恐发作,有些人甚至会出现幻觉和精神病。所以,说来或许会让人惊讶:精神崩溃实际上被看作大脑的防御机制。虽然过程令人痛苦,但也许可以提供帮助。就像会让人疲惫、吃力、不舒服的理疗,无论如何,做都比不做好太多。精神崩溃或许同样如此。特别是考虑到它总是由压力或应激导致时,我们就更有理由将其视为一种防御。

我们已经知道了大脑在压力或应激时的表现,但应激一开始是怎么产生的呢?心理学上,人们把引起应激的东西称作应激源(stressor),会弱化个人的控制力。大多数人在感觉一切尽在掌握时会产生安全感,并且与我们实际有多少控制力无关。严格意义上讲,人类不过是毫无意义的一堆碳,被吸附在一大块岩石上,在了无生机的虚空中绕着数万亿吨的核反应堆飞驰。只不过这场景太宏大,大得让个人无法意识到。而当我们要求在拿铁里加豆奶并得到满足时,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控制感。

应激源减少行动选项。当你对某件事束手无策时,那它就充满了压力。遇到下雨,假如你有伞,只是觉得挺烦;假如没带伞还被反锁在屋外淋雨呢?那就压力很大了。如果是头疼感冒,服药可以尽量减轻症状;而慢性病带来的则是巨大压力,因为通常无计可施。它们不断产生使人无法回避的痛苦,造成充满压力的处境。

应激源还会造成疲劳。无论是因为睡过头而发足狂奔赶火车,还是忙于一项快要截止的重大任务,处理一个应激源(及其实际后果)都需要我们付出能量和精力,消耗人的储备,造成更大的压力。

不可预测性也会带来很大压力。举例来说,癫痫可能在任意时刻发作,因此人们无法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就很有压力。压力也不一定都和疾病有关。与一个情绪容易大起大落或是行为容易失去理智的人共同生活,意味着你不小心把咖啡粉罐子放错橱柜就可能和你爱的人引爆一场争吵。类似这种情况就带有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让人随时处于紧张状态,时刻准备最坏的情况。结果就是感到压力。

并不是所有压力或应激都让人衰弱。大部分压力是可以得到处理的,因为人体有补偿机制来平衡应激反应。皮质醇停止释放,副交感神经系统活跃起来让我们恢复平静;能量储备得到补充;然后,生活继续。然而,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有很多途径会让压力迅速增大到不可收拾。

1967年,汤姆斯·霍尔姆斯(Thomas Holmes)和理查德·拉厄(Richard Rahe)试图建立压力与疾病的关联模型,他们评估了数千名临床患者,并询问其生活经历。他们成功了,用取得的数据建立了“霍尔姆斯-拉厄应激量表”,其中特定事件被赋予特定的“生活变化单位(LCU)”值。生活变化单位值越高,该事件的压力就越大。一个人此前一年经历了多少量表上列出的事件,可以得出一个总值。总值越高,因压力而得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列表中,生活变化单位分数最高的事件是“配偶死亡”,分值为100;身体受伤,分值53;被解雇,47;陷入法律纠纷,29;诸如此类。令人惊讶的是,离婚的分值为73,而入狱的分值为63。还真是不可思议的浪漫呐!

没有列入量表的事件可能更糟。像车祸、卷入重大犯罪案件、经历巨大灾难等,都会引起“急性”应激,即仅凭单一事件就使应激水平上升到令人无法承受的程度。由于事件发生得太突然,造成的创伤太大,通常的应激反应用摇滚乐团Spinal Tap的台词来说就是一下子“音量调到11”,②身体的战或逃反应达到最大化(常看到有的人在遭遇严重创伤后会不受控制地颤抖)。而如此极端的应激之所以难以消除,主要在于大脑所受的影响。脑中汹涌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使记忆系统短时间内增强,产生“闪光灯”式的记忆。这实际上是一种很有用的演化机制,因为发生了某些会强烈引发应激的事件后,我们显然不希望噩梦重演,所以高度应激的大脑就尽可能详细生动地编码相关记忆,让我们铭记于心,以免重蹈覆辙。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对于极度强烈的经历来说,该机制的效果适得其反。由于记忆太生动,回忆太鲜明,人就会反复体验它,仿佛同样的事件在一次次重演。

我们对着某个非常明亮的东西看时,由于光亮太强烈,这个东西会“烙”在视网膜上,也就会停留在我们的视觉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吧?记忆也一样。并且,记忆不会淡去,只会持续下去,因为它是记忆。问题的关键正在于此,并且其痛苦程度不亚于当初事件发生之时的感受。大脑为阻止创伤再度发生的机制恰恰造成了二次创伤。

生动的闪回造成的连续压力往往使人麻木,或是与他人、与情感体验,甚至与现实生活脱离。这也被看作一种大脑防御机制。生活压力太大了?行,屏蔽它,进入“待机”状态。短期虽然有效,可长远来说不是好办法,它会多方面损害认知和行为机能。这种情况最为人熟知的一种后果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谢天谢地,大部分人不会经历如此重大的创伤。结果,压力只会以更隐蔽的方式瓦解人的能力。那就是慢性应激,也就是一个或多个比急性创伤更持久的应激源,会长时间对人施加影响。家中有病患需要照顾,公司里有专制残暴的顶头上司,没完没了的截稿日期,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和永远还不清的债务等,都属于慢性应激源③。

慢性应激很糟糕,因为长期压力过大时,人的代偿能力会受到巨大挑战。战或逃机制也会出现问题。发生应激事件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