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的狭窄缝隙里喷出来,就像一个行家里手,仅仅凭着血腥味我就知道小迎死了,小迎再也回不来了。血腥味所代表的死亡甚至比死亡本身还要逼真。我在第一时间就明白小迎死了,包括她的嘴和鼻子,还有她的老气。我也迅速成长为一个老气的孩子,转身跳下车厢,拼命喊:“出事了出事了!”
随后便是静静展开的混乱。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我只能看见混乱的场面,听不到半点声音。不过这就够了。大人们出现后,他们的混乱和他们的镇定从两方面共同证实了我的判断:小迎死了!两个康拜因撞在一起,把小迎夹扁了!小迎,包括她的嘴巴、鼻子和老气,全都扁了。总之,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死。准确地说,是听见死。关于小迎在两个康拜因之间的样子,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细致描述。但结果只有一个,小迎死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匆匆坐车回家了。姑姑急于打发我走是因为她听到了一些议论:去火车上藏猫猫是东声的主意。姑姑问我是不是这样,我心里很害怕,但没撒谎,承认是我的主意。有很多年,我都不敢再去姑姑家,一是怕看见小迎的父母,二是怕看见火车和铁路。直到1997年,我偏偏住在了铁路旁,我的新单位——宁夏文联的家属楼就在铁路旁,火车站和仓库之间的一条铁路,只跑货车,速度极慢,没有规律,但凌晨四点左右的一趟总是雷打不动。刚刚搬进新居的那一年,每天的后半夜我都是在半睡半醒中度过的。火车车轮持续撞击铁轨的声音很优雅,很有节奏,却冷极了硬极了,让我再三地想起天地间那些明明暗暗的物理规则和强盗逻辑,比如,小迎的死。小迎是被两个康拜因夹死的,这里面除了物理规则和强盗逻辑还有什么?我认为这样的死是死里面最下流的,是不可接受的。我总是想,这样的死可以更改就好了,所以,列车的轰隆声中,有关于小迎的另一种死在天地间流传,那是另一种可预见的死,另一种更悲壮的死,比如,你去参加一场战争,你不幸战死,这死就是可以接受的。我认为战死是所有死里面最可接受的死。病了十年死掉,也是可接受的。退一步讲,被火车轧死是可以接受的。而被火车上的两个康拜因夹死,算什么呢。所以,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在列车的轰鸣声中,我不知不觉创造了无数种小迎的死。小迎死了,这个事实不变,小迎如何死由我决定。当然总是和列车脱不了干系。不过,在珠海的九洲大道上,这突如其来的回忆倒让我发现,我其实已经成功地遗忘了小迎,我是有能力遗忘的,会记住也会遗忘。既然如此,我当然还可以遗忘更多的东西。
说远了说远了,东声首先是一个回忆症患者,其次才是一个写小说的人,大家只要记住这一点就好,接下来的故事可能和写作关系不大,和回忆症瓜葛甚多。比如刚才,居亦博士对我少作《一个少女和一束桃花》的谈论,便把我,把2015年的东声强行拉回到1990年,让我一下子记起了写这个短篇时的点点滴滴:草稿写在一个绿皮本子上,塑料封皮上印有“学科学”三个字,“学”字顶上的三点是奔向太空的三架飞船,微微凸起,可以触摸。抄稿用的是八开的方格稿纸,当时我不能容忍稿纸上出现任何涂抹的痕迹,只要发现错了一个字,就把整页稿纸废掉,从第一行第一个字开始重抄。还记得其中的第九页总是出错,就像着了魔,不是此处出错就是彼处出错,连续重抄了五遍,虽然很恼怒,又拿自己没办法。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回忆中的我,像一只饥饿的蜜蜂看见了荒原中的一片花海,钻进去,久久不肯离开。我知道是怎么回事,想回来,回到会场,回到五十岁,哪怕只是出于礼貌,却做不到。时间变成一根透明的管道,弯曲且狭长,一旦不小心滑入管道的底部,就很难爬回去。透明管道里有一个略大于九十度的犄角,把我挡在时间的另一侧,就如同被“现在”无情地开除了。那个犄角也是透明的,看上去似乎毫无阻隔,却又难以顺利穿越。心里越急越是没有办法。好在这样的情形不是第一次出现,我也知道,自己近来状况良好。几秒钟后,也可能是两三分钟之后,我的意识回到了当下,看见了一张张熟悉的脸,听见居亦博士正在深情朗读《一个少女和一束桃花》中的某个片段。我半是得意,半是害羞,害羞的部分比得意的部分更加真切。这再一次表明这个叫东声的家伙回来了,在时间的修长管道里来去自如,可以回去也可以回来,可以回忆也可以不回忆。
随后的提问环节回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即将告一段落时,身旁的范荷生随口问我,最近在写长篇小说吗?我犹豫了一下,不太坚定地回答,在写。范荷生很感兴趣,问,农村题材还是城市题材?我一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军事题材。范荷生一听,略感失落,他显然更希望我的新长篇是关于我的文学故乡——海棠村的。范荷生一直认为我的小说还是写乡土的那一部分更好,更纯熟。他甚至建议,不要写乡土之外的东西。为了“安慰”范荷生,我说,写写停停三四年了,始终写不下去。范荷生问,你不熟悉军事题材吧?我说,其实我从小就是个军迷。范荷生大概没听懂“军迷”的意思,别人也没听懂,我只好说更多的话,而且故意显得自信满满。我说,我是一个军事迷,我对军事的了解程度,说夸张一点,也许够做一个军事间谍了,我所掌握的军工知识,有些也许是很有价值的军事情报。一位博士生看上去很兴奋,大概也是军迷,举手要提问,范荷生看了看表,说,时间不早了,今天的活动就到这儿。鼓掌声中,下午的活动结束了。
当晚住在澳门,范荷生请我吃饭,那几位有课题的老师和学生也来了。范荷生还请来一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叫王龄。落座后范荷生介绍说,王龄在澳门有自己的心理诊所,主要研究超心理学,并治疗和超心理学有关的心理疼痛。王龄又是篆刻家,身兼澳门松山印社社长。范荷生小声对我说,饭后大家去王龄那儿喝喝茶写写字。范荷生知道我喜欢书法,事先给王龄介绍过,王龄很给面子,对我的字有好感,愿意刻一枚闲章,换我一幅字。王龄的年龄一时不好判断,像是三十出头,又像是更大一些,目光傲慢,又暗藏文雅,傲慢和文雅的混合体,仍然是一种纯净的可亲可近的气质,令人相信此人是尖锐又善良的。我对这种气质既有明显的不适,又有明显的好感。
等菜的时候又说起了军事题材。和范荷生不同,其他人对这个话题明显更有兴趣,很想知道我在这部长篇里到底打算写些什么。
我说:“写一部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冲动,但也可有可无,并不强烈。也许和我的平脚板有关,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平脚板,当不了兵,也当不了运动员,这样一来,反而更关心军事和体育方面的东西。”
说到这儿,我意识到范荷生的存在,故意用消极口吻说:“很可能扔下不写了,我写作的一大特点是半途而废,写不动就扔下,过几个月甚至几年捡起来再写,再写不动,再扔下。每一次写作都是从某一个旧底子上开始的。”
这也是实情,大家表示接受。
“什么是心理疼痛?”我问王龄,我想把话题引开。王龄稍稍想了想,说:“比如,一个人明明被截肢了,却感到早已不存在的那部分肢体还在疼,疼痛难忍,十分真切。医学上称之为幻肢痛。幻肢痛其实是一种心理疼痛。如果一个人生来就缺胳膊少腿,则不会有幻肢痛。凡是有幻肢痛的人,都是曾经四肢健全的人,这说明了什么?幻肢痛和记忆有关,和心理有关,是精神身体医学研究的对象。psychosomatic medicine, 即精神身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