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1
留在海棠的几天,我近来的行踪不再是秘密。大家都知道,我正在七步镇调查金三爷家的事情。万万想不到,金三爷在海棠几乎是一个民间英雄的形象,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还记得金三爷,有人还能讲出一点金三爷的故事。至于他的两个儿子,国民党的团长李则广,共产党的县委书记李则贤,大家几乎说不出什么。
于是我对金三爷也有了很大兴趣。
我前世的父亲金三爷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下面的内容,有些是海棠人说的,有些是七步人说的,有些是外人说的,有些是金三爷的后人说的。我做了一定的归纳和梳理。
名字
姓李,不姓金。叫李让。排行老三,父母在世时,已经被称作金三爷,“金”字不是姓,可能是“金口玉言”的意思。说话算数,说一不二,上学不多,但博闻强识,很会说话,三国水浒、天文地理,样样能说得头头道道。
身体
身高一米八左右,七步镇和海棠人个子普遍不高,一米八是少见的大个子。金三爷个子大,但灵活,从小习武,打架没输过。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而且不喜欢睡炕,喜欢睡在窄而长的东西上,比如树枝上、板凳上、扁担上。胆子大,不怕狼,不怕鬼,天一黑提一根扁担出去,睡在自家的田间地头,甚至坟地里。
膂力
双手能把磨盘举过头顶,还能像磨面一样不停转圈。给三十个长工做饭的大锅,锅里的铲子是铁锹,勺子是马勺。锅里盛满了饭的时候,几个壮汉才抬得起来,金三爷一个人就可以。金三爷家是七步雇长工最多的人,很多海棠人也不嫌远,去给金三爷做长工。种地、挑水、担粪、喂马、刮盐、熬盐、卖盐。
盐客
盐客就是刮盐熬盐的人,卖盐的人,开盐铺子的人。海棠七步一带,1970年以前,人们吃自产自销的土盐。土盐土盐,的确是从土里面生出来的盐。把地表含盐的一层土刮起来,经过熬制,就成了雪白的盐。清溪河河谷,土质是优良的白土,再加上阳光充足,长年刮风,土里面就容易长出盐。有了合适的土质,再有日照和风,就有了上好的盐。这盐,可以说是日照和风秘密合作的结晶。四十公里长的清溪河谷,普遍产盐,但质量最上乘的盐,出自七步和海棠这一段,前后约二十公里的地段。这一地段的盐,更白净,更冰洁,也更醇香,是一种有香味的咸。有些盐只是咸,并不香。当然,盐的好坏,香味的多寡,有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即人的因素,或者说,工艺和技术因素。
金三爷家是七步镇的老盐客家,有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一代只传一人。金三爷是第十一代传人。据海棠人说,当时的海棠人,愿意去金三爷家打长工短工,主要是冲着盐去的,想偷偷学一点金三爷家独有的秘方。结果发现,很多秘方,其实不算秘方,公开了也是白公开,别人学不去。比如,心里要明白什么季节最出盐。早春,日晒刚刚由软变硬的时候,积攒了一冬天的盐碱随着水蒸气,从土壤深处浮上来,结在向阳的地表,似土不是土,像盐不是盐,便是最好的盐土。有没有这个知识很重要,能不能“及时刮”也很重要,因为时间一长,咸味就变老,色泽会变黑,香味也会大大减少。能否及时刮,早几天刮晚几天刮,表面看来取决于一个盐客是否有空,是否心细,实则不然,关键在于一个盐客有多么爱盐。足够爱盐,像金三爷这样,一天睡三个小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没空;睡在树枝上、扁担上、崖边边上、坟地里等着刮盐,无论如何都不用担心把新盐好盐放成了老盐黑盐。刮盐的位置一般是约定俗成的,互不争抢。所以,能不能刮到好盐,实际上只剩下一条:是否错过了时机。而足够爱盐的盐客是绝不可能错过时机的。
是不是爱盐,有多么爱盐,这样的秘方哪算秘方?这样的秘方公开了也是白公开,用不着担心被谁学了去。因为,爱其实是最难的。爱不仅仅是态度,更是因爱而牺牲,而持久。
所以,说到金三爷的这些秘方时,海棠人都会发笑,主要是笑自己。不过,大家也承认,对于那些“有心人”,听了就不是白听。
况且金三爷也真的有些“秘方”,有些至今秘而不宣,有些仍然算是半公开的,比如,把盐水倒入大锅内,开始烧火熬盐的时候,关键在四个字:“紧紧慢慢”,时而紧火,时而慢火,有时用硬一些的木柴烧,有时用软一些的细柴烧。再比如,把草木灰泡进水里,放在太阳底下晒上几天,直到成为黏稠的液体,再放几天,等它沉淀为清水,在锅里的盐即将结为盐巴的时候,把草木灰水从沸腾不已的锅心徐徐淋下去,便看见,盐水立即沉寂下去,一方面变得更白,一方面迅速结为小小的颗粒。
草木灰水是真正意义上的祖传秘方。1970年,政府严禁私人刮盐熬盐,全面禁止倒卖私盐之后,金三爷这个秘方才公之于众。
总之,金三爷是七步的头号盐客。他家的盐,在甘谷、通渭、武山三县都很知名,在周边的榜罗镇、安远镇、滩歌镇、襄南镇、洛门镇都有铺子,而且售价比市价每斤高五分,别人是两毛,他家是两毛五,仍然供不应求。
大烟
金三爷在七步只算中等富汉,算不上“大富汉”。因为,七步还有做官的,光县太爷就有两三个,另有良田万亩骡马成群的大地主。民国前后,有地的人往往是一等富汉,因为政府鼓励种大烟,甚至有任务,如果不种,要缴纳白地款(又称懒款)。种粮食不种大烟,就算白地。一亩大烟等于十亩粮食,既然政府鼓励,有硬任务,谁不种大烟谁就是傻瓜。有了钱可以提粮食吃,这是最好算的账。实际上政府早就颁布过禁烟令,前有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禁烟令》,后有南京政府的《修正禁烟条例》,但这些禁烟令都只是说说而已,从来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认真落实。老百姓们看得清楚,认为这些禁烟令其实是遮羞布。甚至在制定禁烟令的时候,就已经有欲纵故擒的目的,禁非真禁,目的还在征。事实是,禁烟令之后,经营烟馆者,要多缴税。税的名目如:营业税、执照税、戒烟税、烟枪捐、烟灯捐等等。再说,所谓地方政府,常常是拥兵自重的军政府,老百姓至今耳熟能详的有:白朗冯玉祥胡宗南马步芳吉鸿昌马仲英马廷贤毛炳文等,这些所谓的“地方政府”比任何人更需要大烟,用大烟换军饷,偷偷壮大自己的实力。
金三爷是全镇唯一拒绝种烟的人。很多人都万分肯定地这么说。这很让我振奋,我前世的父亲金三爷竟然是整个七步唯一拒绝种大烟的人,我甚至有些不敢相信。为此,我进行了极为严格的走访和求证,七步在民国前后有四十年左右的种植大烟史,四十年里只有金三爷一家不种大烟。
答案是肯定无疑的。
种一亩地的大烟,收益十倍于种粮食。销路又不成问题,除了政府和军队的收购,还有烟馆烟鬼的需求。据说光七步镇就有十几家烟馆。开烟馆的人收入比种大烟的人还好。总之,一句话,种大烟强过种粮食。最聪明的农民和最愚笨的农民,都会选择种大烟。大烟并不难种,七步镇把大烟称为懒汉庄稼,前一年的大烟秆和现在的玉米秆一样,不收回家,铺在地里,一个冬天沤烂了之后是最好的肥料,来年继续种大烟,几乎不用多施肥,只要雨水正常,大烟很难不丰收。大烟喜欢生长在有风的地方,清溪河河谷最不缺少的就是风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