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6.你我都是心理治疗师:创伤事件的社会心理支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年人就可以问:“最近特别劳累,平常血压怎么样?我帮你量量吧。”话匣子马上就打开了。

实际上,灾后政府工作者也可能会有耗竭的情况,所以以后再遇到大灾的时候,如果你原来正好做过一些领导工作,或者在基层工作过,你也可以对口支援。

另外,你要在平常走动中服务,比如是否抽烟过多、喝酒过多,不用专门询问。如果他抽烟,你就可以问他:“你平常抽烟吗?平时一天抽几包?现在抽几包?”如果他说“平常两天一包,现在一天两包”,那你就要提醒他了。这也是地地道道的精神卫生服务——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



2014年新疆乌鲁木齐暴恐事件:复杂情况下的多角度评估


在这次暴恐事件中,有39人死亡,94人受伤。我们在新疆的时候发现,有一位30多岁的女性因为没有受伤,所以直接回家了。但是在暴恐事件中,她面向街道,看见了恐怖分子开枪、扔炸弹,看见了炸死的人摔在不远处,其实特别害怕。回家之后就出现了闪回,她甚至不敢开火做饭。过了几天,孩子先耐不住了,不能天天吃方便面啊,妈妈是不是病了?这才把妈妈送来精神卫生中心评估。

另一伤者在暴恐中骨折了。按理说他应该属于受影响比较重的,可他却乐呵呵的,医生就问他这次事件对他的影响大不大。他说:“我只听见‘嘣’的一声,我就给震得懵过去了,等我醒了发现我已经在医院了,腿给打上了石膏,其实我什么都没看见。”所以他受到的心理影响还不如那位没受伤的女性大。

由此可见,光用量表做评估是不够的。我们可以用量表进行初筛,但是可能会筛出假阳性或者假阴性,所以还是要社区动员,动员大家自己来说自己是否受到严重的心理影响。



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随时随地进行心理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原则是随时随地,只要发现个体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就要用专业知识指导他该怎么做,把问题化解,让他心里踏实、舒服,家庭和睦。

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后,我们医疗队从天津撤退的那一天,等车的时候看到被抽调过来的一个小伙子在旁边无精打采,原来他老婆正在坐月子,他每天早出晚归,老婆就抱怨说:“你干脆别回家了,你回来还吵我们睡觉,一点忙也帮不上。”他每天都很郁闷、纠结。我就建议他说:“要不你给夫人发一条短信吧,告诉她今天有个北京的医疗队要撤离了,医生专门来向我们道谢,说我们后勤保障做得特别好,还向我们的家人表示感谢。这军功章有我一半,也有你一半。”他当时对发送这条短信的效果将信将疑,但还是发送了。结果我还没到天津站,就看到了他发来的短信:“马老师,心理学太神奇了,你看我老婆回复的,说‘你在前方好好工作吧,家里有我。你好好干,你可以不回来了,我在家里没有问题’。”这就是随时随地干预。



Q&A 答读者问


Q:关于粮食的故事,为什么要把大袋粮食拆小袋?

A:大家要考虑到,震后家里的劳动力都已经去救灾了,如果粮食比较重的话,剩下的老弱妇孺是搬不动的,搬不动带来的不仅仅是“没有吃的”这么简单的问题,还可能让他们非常焦虑:“政府的物资就在这里,但我拿不回家,我对家人没有贡献,救不了他们。”这会带来“次生伤害”,或者更大的问题。拆成小袋之后,大家都能把粮食拿回家,粮食就成了希望。

Q:地震后灾区重建精神卫生标准是什么?

A:汶川地震后,有多少人因为地震残疾?哈佛教授说,标准就是在建所有的房屋、银行、学校、电影院、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时候,要考虑到残疾人的通道,别人能去的地方,因为地震残疾的人也要能去。

后来玉树地震后,我还正好碰到住建部去考察的处长,他说我们在原则上是有建设残疾人通道这一条的,但也要考虑资金的问题。所以这又回到伦理的思考——要如何处理受灾难影响的不同人的需求。比如,假定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有一些人因为肺炎有一些体力不支,能不能就把他开除了,让他别工作了?

实际上,在唐山大地震之后,政府是建了一个轮椅村的,但是轮椅村村民写道,他们“一辈子就在轮椅村”,再也出不去了。

如果你希望这个社会的每个人都可以尽量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要考虑到所有人。我也希望本书的读者,不管你将来做什么工作,当你担任领导或者有话语权的时候,你要有这种大的、心理的、精神卫生的思维,不要就事论事只考虑多数人。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灾后社会心理支持服务的提供者。



推荐书单


推荐希望学习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读者读一读2003、2007、2010、2013年联合国机构间常委会(IASC)出版的指南,都有中文版本,可以在这个网址下载:https://who.int/mental_health/emergencies/zh/。尤其推荐2007年的这一本,只是可惜没有关于传染病的内容。

·2007年,《紧急情况下心理健康和心理社会支持指南》

·2010年,《人道主义紧急情况下的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支持:人道主义卫生行动者应该知道些什么?》

·2013年,《现场工作者心理急救指南》

·2013年,《增进恢复:紧急情况发生后可持续的精神卫生保障》



我们在一次性咨询里的目标不是整体提升一个人的人格,产生整体上的、大幅度的改善,而是让这个处于危机状态或者被不良情绪笼罩的求助者先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帮助求助者将心理的失衡状态先恢复到平衡状态。

——杨凤池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