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0.天人合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灾难与应对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刘天君



中医学人的心理学之路



迄今为止,我在心理学领域已工作了32年,但我毕业和工作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不能算专业“大咖”,只能算一个资深“票友”。我最开始进入心理学领域,与赵旭东老师有深厚的渊源。



第1个10年:1988~1997年


1988年,我到气功教研室工作,专业是中医气功,但我很想找一门与气功相近的现代科学一起做研究。当时我在图书馆查到了一本书——华西医学院何慕陶教授主编的《医用行为科学》,于是我就给何老师写了封信,提出我想去进修。老先生特别好,很快就让我去了。我在华西医学院学习了三个月,有很多收获,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赵旭东教授。当时他是何慕陶教授的硕士生,我是进修生。我们俩住同一间宿舍,都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就自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份友谊持续着,已经有30多年。

1997年,中德班一期举办,赵旭东老师是中方的主办人员,通知我去学习,他是我的心理学引路人。在中德班三年我收获非常多,也认识了很多同道,比如方新老师,我们当时都在“行为催眠组”,组长是钱铭怡老师。中德班一期可谓中国现代心理治疗界的“黄埔一期”,现在心理行业的很多中坚翘楚,无论是家庭治疗领域、认知行为领域还是精神分析领域的专家,大都是中德班一期的学员。



第2个10年:1998~2008年


2003年,由中德班马佳丽老师等德方老师们牵线搭桥,我获得了DAAD奖学金,去德国做心理学访问学者。我访问了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图宾根大学,三个月学习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首次真正感觉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图宾根大学的德克·瑞文斯托夫(Dirk Revenstorf)教授,他的打扮总是很特殊,戴一顶宽边草帽,穿牛仔服,手插在裤兜里,有时还叼着个大烟斗,特别像一个西部牛仔。他和他的夫人对我这个穷学者很照顾,也非常了解中国人。他帮我找了一个校内接待学者的公寓,我记得那时每天的房租是40欧元,不算贵,但对我们中国学生来说也不算便宜。他让我每天汇报工作,约定每天晚上在图宾根大学附近餐馆旁边的树下等我。实际上他就是要请我吃晚饭,但是他不直说,只是说“你每天来汇报工作”。吃饭的时间总是很长,我们会谈很多话题,有时候他的夫人也来。

在谈话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一些不同。我曾与他们夫妇讨论“自我”,发现我们对“我”的理解不太一样。西方心理学中的自我是“小我”,而东方文化中的自我是“大我”。我曾把这段有趣的讨论写进我的书里。后来又有一次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瑞文斯托夫教授正好说到肩膀疼,我说:“你肩膀的疼就是‘小我’的疼,实际上你的‘大我’并不疼。”他感到很奇怪,说:“肩膀是我的肩膀啊。”我说:“没错,是你的肩膀,但是‘你’和‘你的’不是一回事,疼的是‘你的’肩膀,知道这个疼的是‘你’。”他表示不理解,不住地摇头,但他的夫人听明白了,说:“对,我懂了。”

这些交流让我感受到了西方和东方文化的差别,也让我觉得可以做一些东西方文化沟通的事。中德班一期100多个学员中,只有我一个是从中医院校来的,于是我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构筑东西方文化桥梁的工作。回国后我就开始琢磨编创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移空技术,一直琢磨到2008年。

2008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我在会上第一次提出移空技术。同年我参加了方新老师组织的第一期催眠班。如果说赵旭东老师是我进入心理学界的引路人,方新老师就是助力者。在这个班上我有幸认识本哈德·特林克勒(Bernhard Trenkle)先生,他是现任国际催眠学会主席。



第3个10年:2009~2019年


2009年我参加了湖南湘雅医院张亚林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的示范与规范研究”,我承担其中一个子课题,就是研究移空技术的规范。研究做了差不多两年,带了三个学生:一个博士生做移空技术的质性研究,一个博士生做量化研究,还有一个博士后做和国际接轨的研究。

特林克勒先生对移空技术很感兴趣,2008年以后就开始在欧洲应用和推广移空技术。到2019年,我完成了两本书。第一本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当心理咨询遇上传统文化》,请赵旭东老师撰写了序言。第二本就是我与特林克勒先生合写的《移空技术操作手册》,我写了前四章,讲移空技术具体的操作和来龙去脉,他写了移空技术在欧洲的应用,合作很圆满。他说移空技术在欧洲推广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一个范例,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好。可以说,我30多年资深“票友”的收官之作,就是出版了这两本书。



我的传统文化视角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范围非常广。总的说来,我认为道家、儒家、佛家加上中医和武术,这五个领域可以大致概括传统文化的范围。传统文化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去解读和研究,形成的认识和结论丰富多彩。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切入。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彻悟此一观念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非常推崇这句话,赞同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我听说钱穆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经95岁,这是他辞世前的最后文稿,可以说是他集一生研究中国文化的体会,非常深刻也非常准确。

我们国家领导人重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理念予以充分肯定。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列举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理念,提到了天人合一。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首次提出阐释中国和平发展基因的“四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足见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人合一的心理学意义


天人合一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解读,既可以从自然科学解读,也可以从社会科学解读,会有不同的见解。那么从心理学视角看,它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简言之,天人合一超越了自我实现,是人格成长更深层次和更新的阶段。西方心理学中通常将自我实现看作人的需求层次或人格成长的最高阶段,天人合一超越了自我实现,在西方心理学中是没有的。

天人合一也是一种生命观,可以说是传统的关于生命的科学观。从天人合一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